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随笔:乌镇,躺于历史尘埃中的背影。。。。。。

(2012-03-06 14:28:45)
标签:

原创

随感

杂谈

旅游

感悟

分类: 生活感悟

           http://s5/middle/58419963xba8d5b2ad754&690              摄影、文:空谷鸣琴

初识全国四大名镇之一的乌镇,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悠悠江南水乡具有六千年历史的小镇,总以温婉的江南小女人般的从容静静地躺于先生的笔下,后来读到茅盾的《香市》,方知那座小镇原来也是茅盾先生的故里,再后来得知乌镇这么个小镇文人荟萃,人才辈出,如粱昭明太子及其老师沈约,一代丞相裴休、陈与义,更有藏书家鲍延博,光绪帝的老师夏同善,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于是就有了探寻这样一个小镇何以出这么多大才子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到2010年寒假才得以实现。

那是个阴雨霏霏的隆冬时节,怀着一份激动,一份神往,与老公驱车到达乌镇已是正午时分,在用隶书雕刻着精美“乌音琉香”四个醒目大字、古典而清雅的牌坊前停车后,我拿起相机正准备下车,就被牌坊对面两家馆子的老板争着拉我们吃饭的喧嚣声恁住了,还没等我和老公商量好在哪家馆子用餐,这两家馆子的主人就已经彼此吵得不亦乐乎了,最后居然大打出手,我和先生于是决定谁家的午饭都不吃,带上干粮游乌镇吧,于是,我们徒步从牌坊下走进了这座一排排青砖灰瓦映衬下的古老小镇。。。。。。

冬日的乌镇形如其名,是黑灰色的、潮湿而阴冷的,蒙蒙雾气中的古老京杭大运河上,游人稀疏,我和先生迟疑了半天,终于买了到乌镇最富有江南水乡气息与历史文化底蕴的西栅景区的票后,与为数不多的游客们一道坐上雕饰精美的木质游船,向对岸的西栅渐渐靠拢。。。。。。

乌镇不愧为“东方的威尼斯”,坐于木刻的龙头乌篷船上向前望去,四通八达的水路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岛屿,老船工说,乌镇的东、西、南、北栅就是由这些小岛组成,而连接它们的通道便是桥了,因此这些岛屿上最多的就是半弧形的小石桥了,据说乌镇是全国桥最多的古镇,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大大小小的桥如星星点缀于碧水长天,几乎船行不到几百米就可以见一个小石桥。尽管是隆冬季节,尽管河面上没有太多的船,但停靠于岸边的大小乌篷船,还是将一个个小小的码头装点得颇有水乡情调。运河两旁的民居清一色都是二至三层的吊脚楼撑起、白墙黑瓦的典型中式民居,齐齐地排列于河的两边,船行于水中,如同进入了淡淡的水墨勾成的画卷中,白、灰、黑以及水里的绿,构成了乌镇的底色,而各种颇具江南风情的流线型、三角形、菱形等不同形状的灰色瓦屋房顶,更是将这座古老的小镇映衬得古典而丰满。很是惊异,河的两旁家家户户的后门石梯下就是一个个小小的码头。老船工告诉我们,以船代步是乌镇的一大特色,因此,家家的门前都有乌篷船,而面向运河的后门,就自然成了每家每户的天然码头了。在水乡独特的光与影中,小镇如千年不老的素衣女子,那么悠闲而自在,淡雅而宁静,就连从乌篷船上伸出手沐浴的冬雨,也是那么绵软而独特。。。。。。

船停靠到了西栅老街,上得岸来,梦中的乌镇便渐渐向我款款走来。西栅的街道是狭长的,宽度不过两米多,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连着两边二楼一底、散发着古老木纹香气的青砖瓦房,如一位从千年尘封历史中走出、毫无修饰的古典美人,怯怯得注视着踏上它青石板路的异乡人,令我想到戴望舒的《雨巷》,疑心这灰色的小巷中,是否有丁香一样的穿着旗袍的姑娘,从长长的雨巷尽头幽怨地飘出。。。。。终于没能等到这样的姑娘飘然而来,青石板路上只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老街上只有零星的几家买酱油与古玩的店家,还偶尔开了门,而大多都掩着木门,站在小巷的这端向看不到尽头的小巷深处望去,只望到潮湿而紧闭的木质大门与关闭严实的古老木质门面,在冬日的寒风里无限伸展,唯一有色的,便是我撑着的那把粉色的雨伞了,终究有些孤零零的。再往前行,街道的中部,终于看到一个精致的戏台,想必这就是传说中的“西栅书市”了,听说乌镇人喜欢听戏,有很多这样的戏台子,江南的评弹、说书,据说都在这里上演,戏台建筑飞檐走角、飘洒俊逸,颇有古戏台雅致的韵味,只是不见有人说唱,在冬日的寒风中萧索地伫立。。。。。。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农历腊月中旬,在其他人来人往的小镇上,此时该是置办年货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了,小时读茅盾的《香市》,也描绘了古镇的繁华与热闹,可此时我能领略到的是一份古韵声声的街道与风景下的人气的缺席。。。。。。

如果说茅盾先生在他的《香市》中遗憾于熙熙攘攘的古镇早已没了当初从乡下赶来,成为香市主角的农民大军带来的那份质朴与热闹,那么,今天西栅古街尽管可以在重修古建筑中还原古镇的物是,而却终究早已人非了,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让即使颇富江南水韵的乌镇也未能幸免其退出生活主流的厄运,也许当初西栅古街的原住民已经经过换房而迁徙到了城里,成了城里人了,故乡的街道只能停留在游人的脚下了;或许如今居住于西栅的居民早已很少是从前靠水而居、打渔而生、农耕时期的农民了;也许街道上居住的人们仅仅是一小部分靠旅游而生的商人,在这旅游的淡季,也为自己放假而回到城里的家了吧?因此,此时来这里的人们,就是像我一样还想从昔日大文豪门的笔下寻觅一份江南水乡原始而质朴韵味、却终究只能摇头叹息的游人吧?西栅,终究物是人非了,昔日的水乡田园,大概只能在人为还原的背影中想象而已,西栅的风景也只能停留于生硬的景区,却终究少了茅盾《香市》中世代居住于此的人的灵气,而此时,我终究还能在昔日茅盾出生的地点读到那份孕育才子成长的乐园吗?还能在文昌阁和昭明书院里,看到64名进士、161名举人当初挑灯夜读、寒窗十年时的灯光吗?还能在灵水居里,找到中国文坛上腾空而起的巨龙---茅盾先生从这块人杰地灵的水乡中走出时,带着的那股泥土的芳香吗?

http://s8/middle/58419963xba8d5d973427&690

http://s3/middle/58419963xba8d5dcee042&690

http://s4/middle/58419963xba8d5e96e323&690

http://s1/middle/58419963xba8d5eaf7e90&690

http://s1/middle/58419963x790e23140610&690

http://s15/middle/58419963xba8d5ee991fe&690

http://s11/middle/58419963xba8d5f0b3dda&690

http://s15/middle/58419963xba8d5f30425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