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诗评:故乡,躺在游子灵魂深处的思想

(2012-01-30 15:25:21)
标签:

原创

诗集评论

空谷

随感

感悟

文化

分类: 读书随笔

http://s8/middle/58419963xb7f36f714ae7&690-----读诗人郭宗忠《隔世故乡》诗集有感

文:空谷鸣琴

故乡,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模样,鲁迅笔下的故乡,是少年闰土银项圈上明晃晃的月光;到了余光中笔下,故乡成了一弯浅浅的海峡,母亲在这头,游子在那头;而朱自清笔下的故乡,却是父亲挥之不去的背影;在现代诗人郭宗忠的笔下,故乡已成了诗人魂牵梦萦的隔世月光……

在捧起深蓝色封面,记录中国作家心灵之旅,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来自军旅诗人郭宗忠著的诗集《隔世故乡》时,总有一个疑问在心中自然升起,诗人的故乡,为何是隔世的呢?

带着疑问,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阅读,在作者一行行浸润着缅怀与思索的字里行间,似乎找到了答案……

读《隔世故乡》,在长达129首的诗歌集中,透过诗集沉静的深蓝色封面,能够触摸到灵魂深处的故乡给予诗人思索的翅膀,在那里有诗人对多年前故乡的一份纯美的记忆,如《流沙》中“波动在沙石上的汶河水/它洗浴过我幼小的童年/我赤裸的伙伴们/一边在捕着小鱼/一边唱着儿歌”,“那些沙粒/在孩子们的手心里/以后  还是金色的时光”。这既是诗人对纯美故乡山水与童年的回忆,也是滋养诗人诗魂的基石。时光、山水、童年、亲情,是镌刻在诗人灵魂之上的依托,正如《故乡》中叹到:“我曾经整夜无眠在故园/星星们真正是宝石般晶莹/我走再远也放不下的/还是堂屋里父母的梦呓和说话声”,“而我一年年背着行囊游荡/何时我也快乐洋洋地回到故乡/心儿平静/不再说离开/每天是我,第一个提着木桶到古老而甘甜的水井旁”。故乡教会了诗人用纯净与质朴的方式走进自然与世界,教会了诗人看待生命与整个世界的视觉,那是一种淡定与纯净,宽容与快慰!正如20103月,新浪访谈郭宗忠时的访谈录中,郭宗忠所言:“我从事诗歌,是听从灵魂深处的召唤,是真诚面对生活的回声,既然皇天后土给了我这唯一一次的珍贵生命,我内心始终充满感恩,热爱生活,珍惜光阴,以勤劳的双手不遗余力地劳动,以不倦的头脑去爱这个世界,以跋涉不息的双腿去祖国的边陲哨所,我内心始终洋溢着幸福和快乐,这是生命本来的意义所在!”生命的意义,它不是最初的急功近利,也不是一种可以触摸的虚荣,而是接近哲学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淡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定而高远、旷达而深沉!故乡既是游子对自然山水故土的思念,更是对人文亲情的牵挂,此时故土与亲情,是滋养诗人纯净天空的根,只有吸取了这种根的养分,在外的游子才会有一份纯美的寄托,哪怕在时空距离上离开了故乡再远,而在心灵空间上却从未出走……故乡,让诗人的诗歌有了可以飞翔的翅膀与灵性!

诗人眼中的故乡,不仅仅是狭隘的出生时的现实故乡,更是人生中经历过的每个驿站的山与水、人与事,此时,故乡在一次又一次的行囊中渐渐壮大,而人生也在这样的故乡中渐渐饱满,如果说出生的故乡是游子成长的根,那么一个个客居过的故乡,却是诗人成长的干!如诗人在《十五个春天》所写:“这就是我的人生/疲惫被一声声汽笛抛在/列车飞机轮船长途巴士的/烟尘里/旅途更遥远了/镶着金色云朵的天边外/却不见世外桃园/或者蓬莱三岛上/相遇道童神仙/我去的地方/那是客居他乡/而一朝离去/却又是我的/不能忘怀的另一个故乡/而故乡也仅仅成了/驿站”,广义的故乡,此时已经在诗人的人生阅历中渐渐丰满,而诗人的大爱情结与责任感也在岁月的增长中渐渐铺展。

《隔世故乡》中129首诗歌中,有三分之二的诗歌已经穿越狭隘的出生故乡,而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一个个人生驿站,这里不仅仅有着一份对故乡的人与事、山与水的缅怀与感念,更有着对个人与内心、生命与人性、人生与社会的反思,一个成熟而旷达,淡薄世外之物后的澄澈与丰厚、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的纯净诗者,就在一个个故乡的情结扩展中巍然屹立!诗歌的灵性,此时已经融进了诗人的血脉中,成为生命中最牢实的寄托,正如郭宗忠在新浪访谈中所言:“毫不夸张地说,诗歌已经成为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或者叫支撑。我能够每天如此快乐幸福,就是因为诗歌一直陪伴着我。希尼说诗歌是‘黑暗的回声’,我感到诗歌发出的气息,是一个人能够面对一切磨难都不会消沉的力量和意志。当一个人自自然然生活,遵循内心的法则去爱,去感受去宽容,保持住自己不为外界的风向摇摆时,就会沉静下来。内心平静才能够看清变化万端的风云。”

因此,我们在《隔世故乡》诗集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诗,而是诗人丰美的灵魂在流淌……这里既有诗人纯净而涌动的情怀,如《红枣》中“一粒红枣  在仲秋/她圆润  丰满/充溢昏厥的欲望/她闪动  耀目/而今在我的手掌里饮酒/一粒红枣经过的秋天/她易伤  等待  开放/枣红色的小母鹿/她接近我的唇和皓齿/在瞬间  咔嚓打开甜脆的爱情”;也有感受万物细腻生命的《十四行诗》,“我以怎样的行程去接近了它/泉水从山涧向河流穿梭/寺庙前的松树和银杏已千载悠悠而过/山顶石头上的刻字风雨不能剥蚀/一块块巨石是一个个尊者/经风历雨已修炼成佛/春天了  石头的灵魂也已复活”。既有感受民族精神的《黄河源》:“我去过黄河源头/去过巴颜喀拉山脉/我认识的雪山高远宁静/才有不朽的大河粗野狂奔/亿万年前从雪峰上滚下的巨石/而今在少女的手中/它是如此美丽的卵石/饮尽沧桑/却晶莹透澈似民族跳动的心”;也有用禅意的视觉感受内心与世界的《秋天》“先洗净我的手指/用我虔恭的心灵/再焚烧一炷香/向苍天感恩我的生命”。还有对生命与人性叩问的《嵩里行》:“今天我想起蒿里山/我出生的家离它只有十六里地/我抬眼就能见蒿里山/我离开它已有十三年了,我有些想哭/我突然明悟/从生到死我惟有这十六里路/要走/却不知要走所少年/却不知要走多少里再往蒿里山赶”。

最令诗人关怀的是对当今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反思,此时诗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抒情喻志了,而是一种作为这个世界立体生命个体所必须承担的对生命、对社会的思辨!正如诗人在代序中所言:“主观的我在大自然和季节面前是如此渺小、微不足道,而广大、无边的夏天笼罩着有我没我的世界,高天在上,俯瞰着这大自然发生的一切,给人的是一种空灵、澄澈的感觉”,“诗歌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使这个世界美好起来,即使是轻飘飘的吟唱,也是基于对失去的美好的追忆,让人珍惜现存的美好。作为一位诗人,要爱自己生存的时代,以自己的‘在位’展示时代的美;即使逆着时代前进,也是为扭转时代的邪恶而进行的一种独善其身的较量,以自己绝不会与恶同流合污的决心战斗到底,这就是诗人”。

因此,我们在《隔世故乡》中能够几乎处处能读到诗人对当今世界的自然、社会与万事万物的反思。

故乡已经不再是当年那般澄澈,市场经济的功利与追求物欲,让当年的故乡物是人非,甚至物也并非当年的物,如《野芹草丛生的矮树林》一诗中“如今稀疏的鸟声也不能够/听见  唯有/脚步在隔年的树叶上的空寂/曾经清且涟漪的汶河水/除了污浊与腐臭/死亡的贝壳/鱼眼泪的沙粒/已没有什么美好/可以让成双成对的水鸭子/落满沙洲和野芹草丛生的矮树林”。……伴随人类社会大规模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故乡已经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失去了原色,人类的无止境开发与城市化历程,让地球变成了人类追求物质最大化的演练场,而对这一严重破坏大自然生态和谐的城市化进程,是否就是人类发展的唯一选择?很值得深思!于是诗人在《河流》中呐喊道:“今夜/我的脚步会走不动/被造纸厂、农药厂、化肥厂、酒厂、印染厂/以及医院的淤泥粘住/我的河流/曾经清澈见底/鱼儿成群/两岸夹树/水鸭子栖落/沙洲的河流……没了/我抬头看看天/怕阳光也变成黑的油腻”;在《搬迁》中,诗人痛心地用“那棵衣衫褴褛根系半裸的槐树/将你的记忆  温暖一下连根拔起”,来形容人们对拆迁的复杂心绪。面对一个又一个自然与人类和谐之故乡的消失,诗人在《沙尘暴》中深切地叩问:“所谓的‘发展’难道必须涸泽而渔?/不会多久,地球上仅剩下人类的遗迹/让另一类生命,叹惋这一类灭亡的傻瓜”。如同两千多年前屈原《天问》中那一声声“长太息以掩涕兮”,诗人郭宗忠用一声声饱蘸游子深情的对自然、对人类的叩问,揭开了故乡之所以已成为隔世的因由!

故乡,已在浩浩历史发展中渐渐成为了隔世之境,诗人却依然以故乡的原色遗世独立于今世的天空!这就是诗人存在的价值,不论时空如何改变,故乡的纯美与丰盈,始终站在诗人的灵魂深处召唤着忙碌的人群,别在物欲横流的世界,迷失了本真;别在城市化的天空,忘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这就是郭宗忠,这位长期坚持不懈用诗歌说话和做人、用做人的高洁写诗的真正诗人,写在《隔世故乡》后面的一份殷殷期望吧!

但愿故乡不再是隔世,而能够出现在我们当今与代代的今世!

 

 

诗人郭宗忠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da0550102dy1c.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