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诗集评论空谷随感感悟文化 |
分类: 读书随笔 |
http://s8/middle/58419963xb7f36f714ae7&690-----读诗人郭宗忠《隔世故乡》诗集有感
文:空谷鸣琴
故乡,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模样,鲁迅笔下的故乡,是少年闰土银项圈上明晃晃的月光;到了余光中笔下,故乡成了一弯浅浅的海峡,母亲在这头,游子在那头;而朱自清笔下的故乡,却是父亲挥之不去的背影;在现代诗人郭宗忠的笔下,故乡已成了诗人魂牵梦萦的隔世月光……
在捧起深蓝色封面,记录中国作家心灵之旅,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来自军旅诗人郭宗忠著的诗集《隔世故乡》时,总有一个疑问在心中自然升起,诗人的故乡,为何是隔世的呢?
带着疑问,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阅读,在作者一行行浸润着缅怀与思索的字里行间,似乎找到了答案……
读《隔世故乡》,在长达129首的诗歌集中,透过诗集沉静的深蓝色封面,能够触摸到灵魂深处的故乡给予诗人思索的翅膀,在那里有诗人对多年前故乡的一份纯美的记忆,如《流沙》中“波动在沙石上的汶河水/它洗浴过我幼小的童年/我赤裸的伙伴们/一边在捕着小鱼/一边唱着儿歌”,“那些沙粒/在孩子们的手心里/以后
诗人眼中的故乡,不仅仅是狭隘的出生时的现实故乡,更是人生中经历过的每个驿站的山与水、人与事,此时,故乡在一次又一次的行囊中渐渐壮大,而人生也在这样的故乡中渐渐饱满,如果说出生的故乡是游子成长的根,那么一个个客居过的故乡,却是诗人成长的干!如诗人在《十五个春天》所写:“这就是我的人生/疲惫被一声声汽笛抛在/列车飞机轮船长途巴士的/烟尘里/旅途更遥远了/镶着金色云朵的天边外/却不见世外桃园/或者蓬莱三岛上/相遇道童神仙/我去的地方/那是客居他乡/而一朝离去/却又是我的/不能忘怀的另一个故乡/而故乡也仅仅成了/驿站”,广义的故乡,此时已经在诗人的人生阅历中渐渐丰满,而诗人的大爱情结与责任感也在岁月的增长中渐渐铺展。
《隔世故乡》中129首诗歌中,有三分之二的诗歌已经穿越狭隘的出生故乡,而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一个个人生驿站,这里不仅仅有着一份对故乡的人与事、山与水的缅怀与感念,更有着对个人与内心、生命与人性、人生与社会的反思,一个成熟而旷达,淡薄世外之物后的澄澈与丰厚、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的纯净诗者,就在一个个故乡的情结扩展中巍然屹立!诗歌的灵性,此时已经融进了诗人的血脉中,成为生命中最牢实的寄托,正如郭宗忠在新浪访谈中所言:“毫不夸张地说,诗歌已经成为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或者叫支撑。我能够每天如此快乐幸福,就是因为诗歌一直陪伴着我。希尼说诗歌是‘黑暗的回声’,我感到诗歌发出的气息,是一个人能够面对一切磨难都不会消沉的力量和意志。当一个人自自然然生活,遵循内心的法则去爱,去感受去宽容,保持住自己不为外界的风向摇摆时,就会沉静下来。内心平静才能够看清变化万端的风云。”
因此,我们在《隔世故乡》诗集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诗,而是诗人丰美的灵魂在流淌……这里既有诗人纯净而涌动的情怀,如《红枣》中“一粒红枣
最令诗人关怀的是对当今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反思,此时诗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抒情喻志了,而是一种作为这个世界立体生命个体所必须承担的对生命、对社会的思辨!正如诗人在代序中所言:“主观的我在大自然和季节面前是如此渺小、微不足道,而广大、无边的夏天笼罩着有我没我的世界,高天在上,俯瞰着这大自然发生的一切,给人的是一种空灵、澄澈的感觉”,“诗歌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使这个世界美好起来,即使是轻飘飘的吟唱,也是基于对失去的美好的追忆,让人珍惜现存的美好。作为一位诗人,要爱自己生存的时代,以自己的‘在位’展示时代的美;即使逆着时代前进,也是为扭转时代的邪恶而进行的一种独善其身的较量,以自己绝不会与恶同流合污的决心战斗到底,这就是诗人”。
因此,我们在《隔世故乡》中能够几乎处处能读到诗人对当今世界的自然、社会与万事万物的反思。
故乡已经不再是当年那般澄澈,市场经济的功利与追求物欲,让当年的故乡物是人非,甚至物也并非当年的物,如《野芹草丛生的矮树林》一诗中“如今稀疏的鸟声也不能够/听见
故乡,已在浩浩历史发展中渐渐成为了隔世之境,诗人却依然以故乡的原色遗世独立于今世的天空!这就是诗人存在的价值,不论时空如何改变,故乡的纯美与丰盈,始终站在诗人的灵魂深处召唤着忙碌的人群,别在物欲横流的世界,迷失了本真;别在城市化的天空,忘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这就是郭宗忠,这位长期坚持不懈用诗歌说话和做人、用做人的高洁写诗的真正诗人,写在《隔世故乡》后面的一份殷殷期望吧!
但愿故乡不再是隔世,而能够出现在我们当今与代代的今世!
诗人郭宗忠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da0550102dy1c.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