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杂文:端午话屈原

标签:
原创杂谈端午橘颂《离骚》《楚辞》屈原 |
分类: 读书随笔 |
端午之际话屈原
文:空谷鸣琴
http://s16/middle/58419963x88e176b60e0f&690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第一次看电影《屈原》,只有10岁左右,却被电影中婵娟所唱的《橘颂》深深感染,成为至今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最完美的情结!尽管那时并不懂得歌词中所表达的究竟是怎样的意境,却从那时起就深深爱上了屈原的所有诗行!对他的代表作《离骚》,那时年纪尚小的我,居然可以囫囵吞枣地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直到可以背诵为止!婵娟弹古筝吟唱《橘颂》的一颦一眸,似乎成为我少女时期塑造自身气质的一个无字的丰碑!
每年的端午,不论在何方,当满城的粽子飘进我的嗅觉时,眼前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就会唱的那首《橘颂》,许多年过去了,回顾那时的我的痴迷,至今仍对这首千古流芳的《橘颂》心怀感恩,可以这样说,是这首歌曲,开启了对还不一定就懂的古典诗词的兴趣,从而让我至今都依然喜爱《楚辞》那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辞!
岁月在长大的声音中渐渐积淀了灵魂的厚度,无数次吟唱《橘颂》,无数次阅读《楚辞》的诸多文章,无数次在线装书中,回望战国时期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终于在一次又一次思考与阅读中读懂了《楚辞》的意蕴。。。。。。
那是怎样的一种坚守呢?生于后土皇天中的橘树,独立不移的坚强,高洁的品格,坚定的意志,繁生在绚丽的南国,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不可消磨的意志根深蒂固,这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使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青赤的颜色,洁白无暇的内心,美好的风姿,是由内而外的无与伦比的美!
与其说那是屈原在抒发自己对故土一腔深切的爱,不如说那是屈原大夫自身高洁而无浊的品格的写照,对于王室贵族之后的屈原来说,一生的际遇已经不自觉地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一腔经纬济世之才在小人当道的时期,不能得到施展,最后,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守呢?
小的时候,不能理解屈原为何在《离骚》中用了那么多香草与鲜花,长大后再读《离骚》,才明白他的用心良苦,那是缘物寄情,用美人、芳草比喻君子,把恶草、丑草比作小人。因此,他总带着花环,歌颂花,歌颂生命。他不愿让花凋零。正是寄托了这样的情感,洋溢着诗人热爱祖国的一片精诚,也凸显了香草鲜花后面诗人纯洁而不被现实的功利所污染的高洁。屈原大夫最后的纵身一跳,成就了一个叫“端午节”的世代怀念,尽管“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版本,但我宁愿只相信是江畔的百姓纪念爱国而矢志不移的屈原大夫,而每年的五月五日将飘香的粽子放入河中,使百姓爱戴的爱国者的躯体不至于被江中的鱼虾所吞没!
百姓的美好愿望尽管只能是愿望,而屈原大夫的精神与灵魂却绵延了三千多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每到五月五日一个不可或缺的顶礼膜拜!这种膜拜,与其说是纪念屈原,不如说是人们心中的爱国情结和纯洁品格的崇拜!屈原的《橘颂》、《离骚》,以承载天地之灵气,深深烙印在每个读过它的人们的心中,成为华夏民族心中的一座无字的丰碑!历史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之后,当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取向,都由精神而转向商品经济时代时,这种遗世独立的傲然,是否还能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
行走于21世纪的网络,当现实的功利被商品经济的大潮充斥时,这种遗世独立的傲骨,却引发二十一世纪功利的一群人,用经济的目光来审视我们由来已久的民族爱国精神,也许用现在人们活在物质极大丰富,自我利益占据生命主题的时候,人们看待屈原投江而发出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会被现代的愤青们视为不合时宜!对于如“伯夷、叔齐不吃周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接受美国救济粮间接被饿死”的气节风骨之举,许多人会认为那是太傻!对于宁愿独守清贫而不愿意出卖良心与节操生存,用生命书写思想与网络文字的人,还被当今的某些大款视为“网络写文字的人是最差的人”!
在追求物质与利益最大化的今天,物质与利益成为许多人心中唯一的目标与追求,而精神的许多宝贵的东西,却被人们遗忘甚至唾弃!人们的社会生活便围绕着金钱与利益而转动,社会生存环境的竞争就转化为对获取金钱与利益的竞争。这就使金钱与利益变成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金钱与利益的力量既超越意志与道德,而成为人们生存的巨大推动力。由此,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艘渡船由于在雷雨大风中触礁而漏水,船上的人为了减轻船的重量,达到活命的目的,纷纷将老弱病残的人推下了水,最后船上剩下的青壮年们展开了生死搏斗,到营救的船只到来的时候,船上的人已经全部遇难,而船当时并没有完全沉!营救的人感叹的说:“如果当时船上的人能够同舟共济,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获救!为什么他们要自相残杀?”。
无法想象,当我们基本的道德准则与精神都沦落到为利益让道之时,我们会面临怎样的灭顶之灾?如果连可以称作我们民族精神的屈原大夫的爱国精神,有人也会质疑的时候,我们活着的意义还将何在呢?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人,我们的未来将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