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史诗——记10月6日环境式驻演音乐剧《翻国王棋》上海场演出
标签:
上海演出娱乐音乐剧翻国王棋 |
分类: 呓语 |
《翻国王棋》是《灯塔》的前传,是魅鲸文化9月底新晋首演的一部驻场音乐剧,与其他驻场音乐剧相比,它的场地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这部剧首演以后评价还是不错的,我自然要过来看一看,但是我理想的10月4日的卡是怎么也看不上了,就退而求其次选了6日午场,这场也是相对比较热门的。
《翻国王棋》的故事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如果你对维京人历史和北欧文化有所了解的话可能会更容易一点。首先这个剧名就有点壁垒,实际上它是维京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棋类游戏,也是本剧的重要道具,“一子一命,落子无悔”可以说能精准概括这部剧想表达的。故事以奥尔森为主视角(即《灯塔》中的守塔人),讲述了他作为瑞典与挪威联合王国的中尉,奉命去收复贝尔岛,结果小队的其他队友都临阵脱逃,只有他登上了岛,却发现这里的百姓与传言中完全不一样。他们在幽灵王的统治下,过着一种非常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幽灵王为了使他的子民不再饱受贫瘠的生活,决定归降王国,条件就是他必须死。当奥尔森拿着降书与幽灵王见面之时,他才发现幽灵王就是自己的恩师克雷加德。在这一过程中,他与恩师的很多回忆浮上心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在与恩师的最后一场谈话结束以后,贝尔岛决定归降于王国。但是军舰驶来之时,降书却毫无作用,贝尔岛几乎被夷为平地,这也是《灯塔》中那一句歌词“我听见贝尔岛的亡灵诉说着苦痛”的来源,你终于能了解为什么守塔人对海盗的莫名同情,守塔人这个角色也更为立体了起来。与《灯塔》一样,《翻国王棋》的年代和背景都离现在的观众太远,甚至是更难理解,关于信仰、使命、荣誉等等的部分,其实还是有着某种相通性的。在历史(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下,很多人不过是草芥而已,坚持都显得可笑,这种过于宿命论的感觉一直萦绕在我观剧的过程中。可以说《翻国王棋》真的非常沉重,它不是一个讨巧的快消娱乐剧,而是有着更大的企图和野心。我甚至觉得它作为驻场是有点可惜的,它本应该是一个中剧场剧,这些宏大的叙事与舞美放在小剧场真的是显得不够用。
音乐的部分,因为很多曲目我都是连歌名都不知道,所以也很难说太多,印象里主旋律《诸神的黄昏》确实是反复回荡,不过我更喜欢的是戈布的那几首solo,感觉《翻国王棋》的旋律总体上也是非常有北欧风格的。
舞美的部分,和《灯塔》一样非常沉浸,步入剧场地上就是一地的落叶,房顶垂吊的树枝,中间的大树,背景屏加地面的灯光线,还是花了不少心思。可惜中间有一根承重柱,会存在视线遮挡的问题,而且垂吊的树枝对后排观众也不是很友好。剧场舞台中间有两个部分的酒馆席,在剧中有一场酒馆的戏份时演员就在观众旁边演,但是据说其他时候视线会有很大的遮挡。
演员的部分,《翻国王棋》的演员对一个驻场剧来说也着实很庞大,多达6人。这部戏的灵魂人物无疑就是奥尔森、克雷加德和戈布。奥尔森是主人物视角,但是大部分时候他更像是一个叙事推进的角色,高光点来自于最后他与克雷加德相认的部分。从怀疑再到目睹真相,最后看清现实的无力感,其实对观众来说会很有代入感。蛋蛋在诠释这个角色时我觉得还是很到位的,只是他与刘阳站在一起时显得过于弱小了一点,这也是我觉得徐泽辉可能更符合这个角色形象的原因。刘阳的克雷加德真的是很好,没想到他还会来演小剧场,我也是好久没看过他的戏了(上一次应该还是《拉赫玛尼诺夫》),他的中低音真的非常好听,而且他本人也是非常符合克雷加德这么一个悲情英雄的人物形象,当信仰崩塌之时,他会去寻找自我救赎,而不是随波逐流,但是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牺牲自己。戈布是《翻国王棋》中唱的部分最重要的一个角色,他就像是小岛的一个游吟诗人,最后那种略带痴狂的模样其实是最能打动我的心的,有一个好的戈布对这个剧来说是很重要的,很可惜我没有买到蔡淇的卡,今天的是刘官卫。其实我觉得他在这部戏中表现要远远好于他在《银河铁道之夜》中的表演。剩下的三个演员都会扮演多个角色,李佳音的伊敦是值得额外提一下的,最后的几声吟唱太震撼了,她演伊敦可以说是大材小用了,演戈布我还蛮好奇的(戈布这个角色并没有明确的性别)。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翻国王棋》中有不少所谓的武打戏,但是几个演员的招式看起来都很幼稚,这个部分其实可以考虑一下如何再改进。
总之,《翻国王棋》是我很喜欢的韭菜大厦的一部新剧,虽然它前半部分稍显冗长了点,但是后半部分真的是非常好,尤其是结尾的那种悲情以及当你get到它与《灯塔》相连的隐喻时,也许那种感伤会加倍。《翻国王棋》与《灯塔》真的是驻场音乐剧中另类的存在,魅鲸真的是很用心的在做原创音乐剧,而且首演这个月还有非常精致的大礼包。不过我是真心觉得它放在小剧场还是有点可惜的,以后可以考虑做成大剧场版,我想今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多刷几遍这部剧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