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记9月19-20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全国巡演郑州站

标签:
演出郑州娱乐舞剧只此青绿 |
分类: 呓语 |
去年冬天郑州最冷的那几天,《只此青绿》第一次来郑州演出,那时候它还没有登上春晚的舞台,但已经出圈,我很幸运看了一场,第二场就没有机会再看了,没想到很快就又有了机会在郑州看到,不过这次是作为惠民演出的一部分,两个晚场惠民,一个午场卖票。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抢票之后,我终于还是以黄牛加自购的方式,将这三场演出全部拿下。在接连看了三遍之后,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我要对这部剧戒断了,最后一遍的时候是真的有点麻木了。。。
《只此青绿》的故事如我之前所述,真的是没什么好说的。非常偷懒的三段式再加上五个小部分,主要还是以一种时空对话的方式来讲述北宋年间著名画家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如我上次所说,展卷人这个形象看起来有些多余,而青绿更像是一个定点。这里刻画最完整的还是希孟,从他的采风过程,到在画院的学习生活和献画的怀才不遇,再到《千里江山图》这幅惊世之作的艰难诞生,最后以一个穿越的方式来到《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示的现场,可以说是全剧情绪的一个高潮点。在午场时我坐在了一排正中,这里显然会牺牲掉部分舞美,但是给了我更多机会去看一些细节,像希孟吃饼、青砂与影像的完美结合,包括瘦金体与宋徽宗的关联等等,可以说更好的理解了这部剧的方方面面。这场时空对话以文博工作者的视角,展现千年前一件艺术瑰宝的诞生,可以说既是展卷人与希孟的心灵沟通,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神。
音乐的部分,我永远爱吕亮大气磅礴的配乐,尤其是下半场的两段,是单拿出来都可以让人无限循环的,真的是渲染情绪的精品佳作。
舞美的部分,去年第一次看的时候还不能完全将舞美看尽,这次坐在不同的位置终于有了不同的视角。像雨滴、风雪这些影像效果,包括地面的多层转盘,以及主体的弧形隔板。隔板起到一种空间交错的作用,而转盘则让演员的表演如水般流动,真的是非常写意,无愧于诗剧这一名称。
演员的部分可以多说一下,毕竟三场是不同的演员。我看的午场的希孟是刘沛然,他在晚场饰演篆刻人。他如果不与张翰对比还好,一对比还是能看出不少的差距。张翰就真的是太灵了,从表情到动作,真的是行云流水般的生动自然。他的雨中独舞、吃饼以及最后的几场大戏,都表现的太好,而且他本人真的是好可爱。最后一场的展卷人是徐铭启,因为这个角色我也不会过多注意,所以也不好评价更多。青绿三场下来都是孟庆旸,因为那一段也是上了春晚后出圈的,所以总是掌声最多,连跳三场也是非常辛苦。最后额外提一下,在最后一幕《千里江山图》展出的时候,所有今天不跳的主演都会扮演路人上场,比如午场的张翰,晚场的谢素豪,而且他们都会驻足很久才离开,会让人有更多的体会。
其实《只此青绿》作为一部舞剧,你并不能看到太多大段的舞蹈,更多的还是感受那种意境,尤其是下半场观众很难不被最后几段所感染,我几乎是每场必哭的(虽然我看到晚场真的是有点疲倦了,最后有点木了都)。它可以说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与舞蹈之美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所以你也可以原谅它单薄的情节及过多的定点动作。这些年我也有机会看到很多舞剧,你能看到不同时间创作的作品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只此青绿》可以说就是一种最新的理念和创意,从某种角度上讲它比以前的那种晚会风舞剧还是要好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