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王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别解
(2014-02-19 22:01:15)分类: 经典课堂七年级下 |
甜蜜的遗憾
鲁迅就是鲁迅。鲁迅文章的叙述方式、主题表达总是具有“陌生化”的婉曲之美。他的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的呈现风格,让其文本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张力。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毫无疑问,这是一篇颇有轻喜剧味道,情趣与谐趣兼具的美文。但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包括提挈全篇,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的第九自然段,却都是袒露着深沉遗憾的文字。
开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都隔了七八年”,那是深重的怀念和无奈的惋惜。而“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更有往事飘渺浮生若梦的感觉。重要的点题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语气并不愉悦,语调也并不欢快。整个开篇,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持重和淡定。这和第二自然段扑面而来的音乐般流畅的文字舞蹈形成了极为“陌生”的“韵律”错位。
比如,我们就将“遗憾”就“遗憾”,从“遗憾”入手,清理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诸多“遗憾”,整合、探讨、咀嚼这些“遗憾”,对文本也会有新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在洋溢着快乐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文本中的“遗憾”。
遗憾之一:我常常牵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遗憾之二: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也没有遇到过赤练蛇和美女蛇。遗憾之三:冬天捕鸟很快乐,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但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遗憾之四:闰土的父亲传授给我的捕鸟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遗憾之五:我很想详细地知道关于“怪哉”的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问先生,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情的。 遗憾之六: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来便大叫起来……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
文本中的遗憾,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类: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比如何首乌、飞蜈蚣、鸟。无法让想象中的冒险成为现实:比如美女蛇的体验。无法拥有大人的本领和特权:比如能有闰土父亲一样的捕鸟才能。和先生一样知道“怪哉”一虫的含义还不对小孩子说。不能把调皮进行到底:比如到园子里玩不能太久,课间溜号回来不能一窝蜂 ……
因为有“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于是百草园更增加了刺激和情趣。找不到像人形的何首乌,“我”会对在百草园里“牵连不断地拔”更加乐此不疲。因为“无法让想象中的冒险成为现实”,于是美女蛇的故事更加动人心魄。夏夜乘凉的时候,百草园的神秘指数会持续攀升。因为“无法拥有大人的能耐”,于是闰土的父亲在“我”的眼里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成为了小小儿童心中的智者和英雄。 我对先生的敬畏也因为先生对“怪哉”一虫的缄默而增多。越是琢磨,越是不敢问;越是不敢问,越是要琢磨。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心理纠结其实是很幸福的,因为它承载了孩子对于未知的神秘世界和成人的智慧世界的遥想。“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是小家伙对大人世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 和自我安慰。这里边有遗憾但没有痛苦。不仅没有痛苦,甚至还有对大人的戏谑和调侃。因为“不能把调皮进行到底”,于是孩子式的智慧就被催生了:到园子里玩时大家伙儿把握好时间准时返回,课间溜号回来不能一窝蜂,那就分头行动。退一万步说闯了祸也没有关系,因为先生的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至多不过是“瞪几眼”,那有什么呢?不用怕!继续淘气吧。这是小鬼头们和成人世界的“狡诈”的抗衡,快乐就产生在这彼消我长的对峙中啊??
这些“遗憾”都是真遗憾。它们是孩童用小小的心灵去体会这个可爱的世界所留下的淡淡的叹息。这些遗憾是那样的真诚和深刻,以致于让读者成年之后回顾起来,其中的细微的情感褶皱都清晰如新。正是这些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的遗憾,构成了小孩子在一段特定的成长经历中完整的情感体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有了这些遗憾而显得更加真实、立体、厚重。
这些“遗憾”都是甜蜜的遗憾。因为从这些遗憾中,我们读不到抱怨,读不到诅咒,读不到在成人的世界中因为不完美而经常产生的情感失落甚至扭曲。通过这些不完美,我们反而更能够体会到在小小孩童对成人世界天真的“算计”中而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对成长的向往。这些“遗憾” 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叙事跌宕起伏,情感细腻饱满,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些甜蜜的遗憾让文本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淡淡的幽默,让情趣和谐趣更加相得益彰 。
透过这些遗憾,我们更能确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一次亲切的回忆。甜蜜的遗憾加上微笑的叹息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字,严肃庄重的鲁迅才得以能够顺利走下神坛,成为柔软的可亲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