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之“危”
(2013-02-28 02:04:21)
标签:
it |
分类: 电脑硬件 |
当苹果伴随着乔布斯离去而走下神坛,微软的威胁和危险又在哪里?还是从产品说起,更有说服力。
微软失去的四年
微软现在可以不叫微软,叫“微硬”,它微微有点硬。从摄像头、鼠标到Xbox游戏机,再到最近的Surface平板。微软越来越像产品线丰富的苹果,抛弃纯粹的软件企业形象,要做全产品线。
上市数月的SurfaceRT,惨淡收场,只能依赖人气还不赖的Surface Pro了。但这不能说SurfaceRT是失败的,只能说它生不逢时。试想下,如果是早两年上市,赶在ipad2上市前,同样的价格,surfaceRT极具竞争力,那时的微软可以迅速翻盘,将苹果的iPad踩在脚下。
事实上,苹果已经给了微软足够多的时间,平板欲来的趋势连笔者这种不见经传的评论者,都能07年iPhone上市后,多次撰文提示,微软更应有所警觉。07年到现在已经五年过去,微软推出了Win8新的Office,直到2013才姗姗来迟进入这片已经不再蓝海的市场。
在笔者看来,在09年发布win7上,已经为触屏做了专门的设计,譬如底部任务栏的高度和拇指相当,方便了用户的触碰。Office也从2007版就推出的Ribbons风格的图标菜单,也在迎合触屏时代。
其实,在Win7将鼠标操作升级为单指触屏,仅需要一个插件就能完成。笔者甚至还记得,当年在Win7发布之前,很多微软的粉丝设计了各种基于触屏的Win7方案,包括手指触屏时弹出的原形菜单,都可以成为微软触屏的过渡方案。
这些方案能够基本解决操作系统的操作问题,虽然在多指操作略有欠缺,也能打开不小的市场。或许是为了实现完美的多指触屏,再或许是,当年的笔记本触感显示屏价格实在太贵,微软在09年发布的Win7,没能让微软踏上移动互联之路。
这一次机会的错失,足足耽误了四年;这四年,苹果发布了视网膜屏的iPad3,和4,还有iPad mini;这四年,苹果在平板市场地位愈加牢固,不仅产品线丰富,而且性价比极高啊,颇有口碑。结果,微软的Surface RT刚一冒头,即被秒杀。
Metro、Win8和Surface
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微软最终亡羊补牢,“补牢”的是Windows8,这是一套和WinPhone系统有着类似磁贴风格界面的平板和笔记本操作系统。
笔者曾在《走下神坛的苹果》一文中分析,苹果因为坚持“触觉为上”,不肯推出桌面组件,错失了大屏手机市场,最终被三星,摩托,htc等手机商反扑,夺回大片市场,最终走下“旗舰手机”的神坛。
对于WindowsPhone系统,笔者体验过一阵子,发现WindowsPhone系统,在解决大屏机的够得着问题方面,比谷歌的Android和苹果系统都要优秀:
磁贴风格的图标,可定制大小,用户把日历,天气等图标放在顶部,其他图标的手触根本不是问题;应用的菜单可横纵两个方向滑动,顶部基本不设置控制按钮,解决了应用菜单的够不到问题。而且磁贴图标本身拥有桌面组件属性,可以展示桌面应用提供实时内容变化(还可以通知),巧妙地把桌面与任务栏整合到一起,设计独具匠心。
也正是WindowsPhone最终让诺基亚在大屏市场上死而复生,微软功不可没。
Metro磁贴:逝去的空间感
那么,Metro风格的WindowsPhone和Windows8是完美的么?绝对不是。
用过WP8手机的人,会对其流畅的操作赞不绝口,但真正购买者并不多;笔记本上装了Win8又卸载的人应该为数不少,理由是太不习惯了,他们找不到开始菜单,无法忍受在Metro和桌面之间的来回切换。360软件小助手的找回Win7开始菜单,一时成了Win8用户最喜欢的功能。
Metro磁贴风格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 被边缘化的桌面。
Windows8还有桌面,但它只是Metro平铺菜单的一个磁贴而已。曾经的桌面,是人与电脑交互的主界面,现在沦落为一个应用图标。而在surface和大多数Win8平板上,笔记本和平板的两种使用模式,已经成为标配,而两种模式之间更多是互补,使用手指触屏时,才需要Metro;当使用鼠标时,我们还是青睐开始菜单和桌面图标。
微软给了Metro太多的权重,让他铺在了我们最习惯的桌面上;而事实上,两种模式是平等的,Metro与桌面是平等和互补的,不应有上下主从的区分。结果就是,习惯桌面的用户,在使用鼠标和键盘操作电脑,遇到Metro菜单会有不安,和找回桌面和开始菜单的强迫症。
2 逝去的空间感
人们对于Metro菜单的不安全感,还来自“空间感”的逝去。
从win95时期形成的“开始菜单+桌面”风格的操作系统,已经统治了人们电脑屏幕十余年。这种风格的优点在于,桌面给人以空间感,它是所有图标的容器、托儿、承载者,桌面在使用者心理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桌面图标的存在和位置,就像我们居住的屋子和真实的桌面一样,是使用者的意志和权利的表现。
不同性格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桌面。有的人喜欢简洁的桌面,喜欢把所有图标放进几个分类的文件夹;有的人喜欢把文档都放在桌面上;有人喜欢把桌面分成两块甚至三块,不同地方放不同的图标。有时,我们甚至患上了强迫症,如果桌面图标找不到,或者换了地方,就一定想方设法恢复原状。
开始菜单代表了机器的权利,这个拥有桌面所有程序的菜单最终缩成了两个字大小——开始。据说,喜欢整洁的人,尤其喜欢用开始菜单,或许这只是癔像和猜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需要这个给我们带来空间感的桌面。
Metro菜单,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是一个桌面,一个可以手触的桌面,一个盖在了PC桌面上的桌面,但它也带来了纠结:
一个 它是闪动的。我们需要电脑上的图片,视频在桌面上闪来闪去么?不那么需要!这种设计,适合在个性的手机上,但在PC上实属多余。
第二个 它是充满的。在图标和图标之间只有窄窄的缝隙,磁贴上充满了各种颜色。打个比方,它就像小的时候,我们把玩具铺满了桌子,而且每个玩具都打开了开关,吱吱喳喳地叫着,桌面上没有一片空地儿。
第三 它是凌乱和令人不安的。磁贴的颜色往往是统一的,但磁贴之间是用边界的,这个由磁贴构成的桌面是一个“碎片感”十足,“空间感”十分不足的桌面。它给用户带来的是,紧张、不安、闹腾。这种凌乱的桌面,很难被所有人认同。
一个问题 浮出来了,为什么苹果和谷歌的手机和平板沿用的都是“桌面+图标”方式,只有微软选择了放弃?
微软的派系
我一直不理解,微软如此钟情Metro菜单,直到我买了Xbox360,玩了好一阵子才发现,原来,Xbox的界面才是最早的Metro。
Xbox360的主要输入设备一个是无线摇杆,一个是kinect。最适合摇杆的界面是上下左右菜单,最适合Kinect的界面,自然就是Metro。为什么呢?因为Kinect是体感设备,而体感实现是通过摄像头捕捉“手掌”动作得以实现。这里有个难点:
视频识别的分辨率有限,只能识别到手掌级,kincet上体感输入时,手掌扮演的是平板上的手指,和PC上的鼠标角色。为了提高操作的速度和准确度,xBox界面都设计成彩色的磁贴效果,当手掌停在上面时,充满变成另外一种颜色,以表示确认。
所以结论是,磁贴效果来自Xbox,目的是为了提高体感操作菜单的效率和速度。
那么,为什么Xbox的磁贴效果最终会移植到Windows、和windowsphone上呢?WindowPhone的菜单设计,与Xbox的摇杆菜单有几分相近呢?我想,答案也许是,Xbox团队参与并主导了磁贴效果。
所以,我个人的猜测是,鉴于Xbox软硬件成功开发和运营,微软在进行手机和平板系统设计时,大量采用Xbox系团队参与或者主导设计,最终形成了所谓的Xbox风格的Metro菜单。
最后说下标题,微软之危,不仅仅是错过了失去的四年黄金时期,也不在于微软变成了微硬,最重要的是,微软在设计平板和手机操作系统时,是否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还是直接照搬了xbox的所谓成功经验,让硬件团队去主导移动产品的设计。
苹果固守触觉底线,不去追逐眼球渴望的大屏手机;谷歌用插件系统表面上解决了够不到问题,实现了谷歌系在大屏手机的突破。而微软,虽然同是解决了手指和眼球的问题,但曾经的桌面在用户的感觉已经不在。
这或许才是微软之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