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久没有读到让人收益菲浅的文章,可我昨天却读到了一篇,这就是《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知识产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篇报告原载于新浪科技,后被博客网转载。《报告》全面客观地介绍了“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也让人们了解到中国软件行业的现状,更阐述了打击盗版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让我对中国的软件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建议大家都看一看,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但不久,对该《报告》质疑的文章出现在博客网上,后来被作为头条出现在博客网的首页上,其作者是倪光南----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导。
他的文章题目是《大棒欲扼杀中国软件》(专栏里的题目是《开源软件发展潮流不可挡》和《与商业软件蓄意对立是为了抹煞开源》),对于这篇文章,笔者不敢苟同,提出几处疑问,供大家讨论。
一 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的概念是否对立。
我们在《报告》里看到,虽然文中通篇对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进行着各种的比较和分析,却并没有提到“开源软件一定不是商务软件”的论述,也并没有把二者刻意的对立,反而在文中提到:
“开源软件越来越注重其商业模式,越来越商业化。
Linux等开源软件,依托大型硬件公司的支持,捆绑或嵌入在硬件之中,通过硬件销售、咨询和服务间接获得回报,或者提高“服务”费用等方式“变相”获利。”
“现在开源软件是我们学习、借鉴先进软件技术及进一步自主开发的“平台”。”
从这段表述我们看出,《报告》中还是认可了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把开源软件也看成一种“商业软件”。因此对《报告》“蓄意将两者对立起来,正是为了抹煞开源软件”的指责过于牵强。
而对于倪光南所表述的:“果一个程序是为一种商务开发的,它就是商业软件”,笔者不敢苟同。商业软件其英文表述为:business
software。微软和相关软件企业还组织了一个商业软件联盟BSA(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对于BUSINESS的中文翻译有很多:生意,交易,商业,营业,行业。而商务的英文是“Commerce”,因此互联网中的电子商务被翻译为:Electronic
Commerce。
因此把商业软件解释为一个为商务开发的程序是不妥当的,照这样解释,不是为“商务”开发的软件就不是商业软件??象《开天辟地》这样为教育开发的软件就是教育软件而不是商业软件了??为政府开发的政务软件也不是商业软件??
而我觉得对于商业软件比较恰当的解释为:通过交易,实现商品化的软件,就是商业软件。
二 “没有开源软件就没有中国的基础软件?”“中国发展基础软件卓有成效”?
没有开源软件就没有中国的基础软件?如果把“中国”换成“美国”这话是不是也成立呢?可没有开源代码的微软不也做出了赫赫有名的WINDOWS么?
对于所谓的“国产Office竞争,微软Office的报价已降到数百元,且有了充分讨价还价的余地”其中的WPS
OFFICE和永中OFFICE,都是非开源软件,我想这不能作为“中国开源软件卓有成效”的证据吧!!
在倪老质疑的两篇文章中, 对于开源软件用“基础软件”去代表,而不是用操作系统,中国的开源软件不是以LINUX操作系统为代表的么?那么看看LINUX到底占有了多少市场呢?我身边是没有发现,我只知道他们使用的都是盗版WINDOWS,我记得倪老曾说过,“开源软件能抗衡盗版软件”,结果抗衡了么??
“中国有些地市(区)级的电子政务系统已完全基于国产软件(包括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这在世界上只有极少几个国家能做(印度也做不到)。” 我想问问倪老,如果没有政府政策性的扶持,这些基础软件,有多少会入选电子政务系统,而其中又有多少是开源软件呢?
三 中国的基础软件能“由市场来决定”吗?
“由于开源软件价廉物美,大大节省了信息化(包括正版化)的开支,很多系统集成公司也因引入了开源软件,降低了解决方案的成本,提高了利润和竞争力”因此“开源软件受到广泛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我想问的是,开源软件提高了这些系统集成公司的利润和竞争力,那么自己的利润又如何呢?我国从事Linux 软件研究最著名的学者孙玉芳教授在其《开放源码公司商业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实际上在过去5年中,包括国内和国外,大多数从事Linux公司要么已经死亡,要么转行去做别的事情,其重要原因是现在的Linux商业模式和现有的市场还不足以养活这些公司。
政府在开源软件上大量投资,累计早已逾亿元,在加上前期政策的倾斜,已经给了开源软件足够的发展空间,如果一直依赖国家,依靠政策,而不是抓紧时间走商业化道路,那岂不成为中国软件业“扶不起的阿斗”。
倪老拿出“中国的纺织品在国外的遭遇的反倾销”作为国家支持开源软件的理由。国家的确应该支持中国的软件业,但并不一定是开源软件。中国的软件行业现在有三股力量,一个是大量国外垄断企业的盗版软件,一类是开源软件,还有一类是民族商业软件。从某种程度上看盗版的操作系统和所谓的开源软件都是泊来品,真正能撑起中国软件发展一片天的是象金山,用友还有相当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盛大,网易,百度)等民族商业软件制造商,这些厂商在盗版和开源软件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创造力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而他们又有多少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的投入呢?
我想,开源软件也该下海了,该让市场决定了。
四 “开源软件”的专利问题。
“软件专利并不只是威胁着开源软件,而是威胁着整个中国软件业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业”是倪老的回答。但我认为,软件行业现在所面临的专利问题和开源软件的专利问题是大不相同的。我举一个简单的比喻:
软件行业好比是一栋高楼,楼的基础就好比操作系统或者基础软件;而楼房上面就如同应用软件。程序员们的程序就如同一块块砖头和石头。开源软件的程序是免费的,但是我们没有所有权,这就如同我们找到了一块大石头,可这石头的主人只愿意把石头借给我们垒地基,却不肯送给我们或者卖给我们,就象开源软件的GPL许可证,让我们没有软件的版权。
而整个中国软件业所遇到的问题是满地都是砖头,可都是别人的,有的写着微软,有的写着ADOBE,但是我们知道这些不属于我们,于是我们自己做砖头,自己编程序,也许我们需要花点时间和力气,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可能花很多钱去买,当这但毕竟属于我们自己。
这样开源软件所存在问题就大了,因为一旦哪天石头的主人想把石头要回去,我们的软件大厦就会轰然倒塌,因为这快石头是用来做基础的;如果我们不愿意归还石头,那石头的主人也许就把这房子占了去。因此开源软件的专利问题其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2003年3月,SCO公司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第三区法院对IBM提出了诉讼,声称对Linux 中继承了Unix 操作系统中部分功能的源代码拥有版权。
2004年8月,一家专营开放资源保险业务名位开放源码风险管理公司(Open Source Risk Managment)公布,经调查Linux操作系统含有可引发专利侵权纠纷的美国专利共有283项。而其中每个专利诉讼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上面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开源软件为未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要比我们现在软件行业遇到的普遍威胁要严重得多。
总结一下:
倪老您作为中国工程院著名院士,是我打小就梦想的“科学家”,您以前的科学成果也让我对您非常尊敬,但我觉得您不必过多职责该《报告》。《报告》其实并非主要针对“开源软件”,其主要目的是呼吁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盗版。当然我也要提醒你一声,你的一篇文章居然在博客网里有了三个题目----难道您的文章也“开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