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正在失效
(2009-11-30 00:27:45)
标签:
摩尔定律蓝光it业it |
关于摩尔定律
最近又听到人们谈论起摩尔定律。一次是11月初的互联网大会,有专家有提及摩尔定律仍将发挥作用,IT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云云;第二次是,前些日子,英特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在北京乐观表示,摩尔定律继续有效。与此同时,英特尔四季度开始生产32纳米微处理器、并展出第一款基于22纳米的可工作芯片的硅晶圆——Intel要将摩尔定律进行到底。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公司合作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笔者却认为,摩尔定律正在失效,英特尔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切割半导体,微软公司也不必去生产128位的操作系统Windows8.0,因为,有些所谓的位数升级,已经远远超过人类生理需求,很多时候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的高能电脑;对于中国用户而言,降低价格才是最实惠的。
硬件发展遭遇天花板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我们的桌面可以调整成不同“位”的颜色。显卡从最初的8位的256色,到16位65536色,32位的真彩色,最近听说少量“极品”显卡达到36位色。但笔者从没听过更高“位”的颜色?而显示器的扫描频率一般在75赫兹左右,液晶显示器一般在60Hz左右,频率越高看起来越舒服,可很少有人把显示器调到更高频率。
现在人们随时听的Mp3是一种悠久的音乐格式,这种格式1995年就出现,2000年流行于便携播放器。为什么这么老的格式可以沿用长达14年,却仍没有退休的迹象?14年后,存储容量已经不成问题的年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还是没能接受CD,却让Mp3则风靡全世界?
关于存储,有个简单的计算:1M文本文件大约相当于一本50万字的书。而现在iPhone诺基亚手机已经可以轻松支持8G存储,这个比指甲盖还小的8G卡里,如果装满TXT书籍,大约相当于8000本纯文本藏书,就算每天看两本,这些书也足足看上十年。
现在硬盘的容量,即便是那种小巧的笔记本硬盘价格也非常便宜,基本是1G=1元的价格。时下流行的500G硬盘,足足可以放下500万册书,这是个什么概念?2008年,我国规定大型图书馆的藏书量是320~600万册。
再说下视频格式,十年前我们看的是Vcd分辨率352*240,后来的DVD
更高更清晰,我们不需要
我们看视频、看图片、听歌、看书,种类越来越丰富,但很多格式停滞了——我们停在了32位真彩色,停在了44Hz的MP3上,停在了60Hz的扫描率上,停在了蓝光标准上。为什么?因为我们不需要。
正常人的眼睛只有1''的角分辨率,相当于一米外看清楚0.29毫米颗粒,人们据此编制了E视力表。这意味着在20厘米处看5800上的视频,和在5米外通过电视机看DVD电影没有太大区别,而它的效果甚至好于在电影院最后一排看最新上映的大片。
因为,当且仅当人眼分辨率=设备分辨率=内容分辨率时,才能取得最好的观看效果。而人眼的分辨率取决于人的基因,是永远不会提高,倒是,由于后天因素有人患上近视眼,他们的视力反倒不断在下降。
同样,我们的眼睛不需要每秒超过24帧的视频,也不需要超过60Hz的屏幕扫描率,我们的眼睛对蓝光视频已经很满足了,至于我们耳朵,因为22kHz是人耳听力的上限,所以44khz采样的Mp3足以蒙骗我们的耳朵。
我们去演唱会看表演,看到了什么?是周杰伦、孙燕姿表演者本人么?不是,我们是去看大屏幕的。不拿着望远镜,我们什么都看不清。
我可以断言,现在一个人不会把他个人硬盘里的电子书读完,未来随着存储容量的增加,终有一天,人们发现,他永远读不完他硬盘里的东西,不仅仅是电子书,还可能是MP3音乐,或者jpg图片,再或者是高清视频。是内容太多么?也许。
未来,随着信息的增加,我们发现,我们是生命实在太过短暂。
摩尔定律还会适用么
Intel又在显摆他们把CPU最小单位切到了32纳米,这对于Intel是个喜悦,但对于用户而言,实际意义不大。作为显卡芯片的GPU已经很轻松处理蓝光级别的视频,这足以满足人类眼球的需要。
微软Xbox上输出的赛车和战争游戏视频,已经达到了蓝光标准,画面细腻程度让人惊叹:五米外观看这些视频,你根本会分不清哪个是真的赛车游戏,哪个是赛车视频。支持蓝光分辨率的显卡,已经算不上高档了,但蓝光视频还远远没有普及,这也许需要一段时间大约是3-10年的时间。
摩尔定律还会适用么?Intel提高半导体密度还有什么意义么?微软的128位的Windows8还有市场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英伟达在蓝光普及之后,在个人市场将陷入无事可做的境地。难怪,英特尔和AMD担心,英伟达将进军CPU市场。
现在IT业进入了一个瓶颈,问题并不在IT生产企业,关键问题出在了我们无法改变的身体上,我们看得不够细、反应不够快、听觉也不够灵敏。所以,我认为摩尔定律在个人电脑的很多领域即将失效或者正在失效!
IT业会何去何从?我认为会有几个变化: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