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结束了,可以改动作了
(2012-11-01 20:30:30)
标签:
杂谈 |
记事本:
1.上上个周末,打球前没热身,开球闪了腰。一年一度的高尔夫比赛开打前的第四天,伤得真不是时候。
2.现在的所谓“现代化的医院”,其实比“江湖郎中”差远了,所谓中医都是披着中医外衣的西医。算了,自己贴止疼膏、拉拉筋吧。
3.比赛两天,腰伤不敢全发力,偶尔发出了力,偶尔发不出。距离忽远忽近。平时4铁210加减5码,这两天只有170-200。(不过有一洞4铁发神经,326码用4铁开球,原计划打200留120-130,没想到只剩80码。)
4.比赛获得第五名。
5.前些天想改推杆动作,考虑到马上要比赛,暂时没改。现在比赛结束了,可以改了。-----原来上杆幅度很小下杆送很远,今后要改成上下杆幅度对称。少上多送只适合于快速果岭,对于慢速的、草硬的果岭,应该适当多上杆少送杆----学学人家青木功。
6.看了比赛录像中自己的全挥杆动作,太暴力了。决定,全挥杆也要改-----站位宽度要坚决减窄,不要那么暴力,要显得“优雅”,呵呵。当然,窄的站位意味着减小距离,需要重新测定每只杆的距离。
7.挥杆方式,改变以往下杆过程中“触球一刻前后,杆面开放状态--方正状态--关闭状态”的挥杆方式,改为“方正--方正--方正”。直至双臂超过触球点45°之后,再开始关闭杆面。--------使得杆面方正的时间尽可能长。这样迫使自己采用高位收杆。
#################
后记:
1.推杆方式在做了几次尝试之后觉得,暂时不改;仍旧采取上少送多的方法。
2.挥杆方式采用“方正--方正--方正”;但是开始关闭杆面不要等到双臂超过触球点45°之后,稍稍高位收杆就得了,不要特别高。--------高位收杆太过的话,对身体的冲击有些大。
再:
切杆方式决定做些改变:
1.站位再靠窄一点儿,左脚跟内沿和右脚掌内沿间距只留一个高尔夫球那么多。
2.球位刚刚好置于左脚跟内沿和右脚掌内沿之间。
3。站位不要低,稍稍高站位。这样恰好杆头趾部触地。
4.左膝几乎不要弯曲,似乎是似弯非弯。避免因为弯曲造成左膝负重较多,同时避免因为上下杆是左膝弯曲度的微变造成切深切浅。
4.重心左移至左,这样恰恰球位处于右眼正下方。这样切球时杆头触地点恰恰在球位左侧。
5.上杆下杆对称,按照推杆同样的节拍。
6.初步推算,上杆幅度与距离的关系不应是线性正比例关系了,大约应该是前者每增减50%后者增减100%。但是考虑到果岭速度的差异,更精确的距离应该分为飞行距离和滚动距离两部分;滚动距离基本与果岭速度成正比,但是受倒旋影响、克服初摩擦的距离影响、着地点软硬度造成弹跳时的能量损耗影响。
(比如深圳果岭草长而硬,短推时需要克服较大的初摩擦,1码的距离需要按照两码来推;昆明果岭快,但是切、劈时着地点较软,会有能量的衰减---相比而言,深圳的果岭着地点处能量衰减不多,因而切与劈的滚动距离并不小。)
再续:
飞行距离、克服初摩擦距离、能量衰减和滚动距离四部分的关系是: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