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U型與V型:夾縫中的6號鐵桿,抑制重心轉移否
(2010-06-09 17:18:15)
标签:
杂谈 |
細談U型與V型打擊:夾縫中的6號鐵桿
許多人喜歡用「U型」或「V型」來說明鐵桿的擊球模式,尤其在教導如何讓球停在果嶺上時,就會談到這兩種擊球模式。這次我想將這兩種打擊模式做詳細的描述,希望能夠幫助球友自己找出問題、自己練習,讓大家都能夠打出落地停球再拉桿進洞。
「U型」與「V型」打擊模式實際上就是「掃擊」與「斬擊」的形象化,掃擊的上下桿模式就如同U型的底部,斬擊就是V型的切入角度,當然這兩個字母的角度有點誇張,但用兩個字母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差異。更真切的形象化:斬擊應該用「↗↙」,掃擊則用「→←」,但沒關係!大家看得懂就好。
不是每一把球桿都可以做出U型或V型的軌道,長桿的揮桿半徑寬廣、加上球桿輕,按照它的球桿長度揮出的路徑就是U型,要勉強做出V型軌道可是一點意義也沒有。短鐵桿的長度短以及它的桿頭夠份量,不需要刻意、只要提起(抬高)桿頭往下打擊,自然是一记漂亮的斬擊。
某些球友一定有疑問,哪一個長度以內的球桿可以斬擊?而哪一個長度以上的球桿必須用掃擊?答案是: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球員不同的身高和技巧直接的影響到他能夠斬擊的鐵桿範圍,技術層面好且身高超過六呎的球員,一把夠重的長鐵桿,不管是5號鐵桿4號鐵桿、甚至3號鐵桿都可以打出斬擊。而一般身材的球員,即使是七號鐵桿也很難打出斬擊。
前幾天聽到一位球友抱怨,他說他7號鐵桿打得很好,5號鐵桿也OK,就獨獨6號鐵桿不會打。我的解釋是6號鐵桿就是他長短桿的分隔點,剛好卡在長短桿的交界處,除非他自己先將U型或V型的打法釐清,再將6號鐵桿的打法做一個歸類,要嘛通通採取掃擊,如果技巧好就乾脆採取斬擊,這樣才不會讓這把6號鐵桿變成孤兒。
初學階段的球員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都會碰到一個問題,當球道木桿打得好的時候,鐵桿突然不會打,鐵桿打得好時球道木桿又一塌糊塗,這就是典型的搞不清楚狀況型。將剛抓到要領的木桿掃擊打法用在鐵桿上一定很糟糕;而鐵桿斬擊才練得很順遂,將同樣的「V」型軌道用來打木桿一定走樣。
這幾年RESCUE小雞腿桿代替了球道木趕,也解除了許多球友的困擾。小雞腿的打法偏向於鐵桿的斬擊打法,讓球友不必在他搞不清楚的V與U之間擺盪,著實救了很多迷惘的球員。【下回續】
細談U型與V型打擊:抑制身體重心轉移
很多的打擊技巧的書籍裡教導我們在上桿時要做「重心轉移」,將身體重心由左側移到右側,下桿時再移回重心打擊。這樣的敘述基本上沒錯,但並不是全部的球桿都做同樣的重心轉移。一般的,重心轉移就是U型打擊,適合一號木桿、球道木桿和長鐵的擊球;如果要做V型斬擊,不但不能夠做重心轉移,反而要抵抗身體的重心轉移。
要用刃部直接接觸到球就不能夠有一絲一豪的往右移(這是感覺,實際上還是會偏右一點點),在起桿前就要準備抵住身體的轉移和側移,標準的做法就是用右腳內側緊緊的抵住地面,讓右腳內側往上到膝蓋、到腰部形成一道堅強的支柱,防止身體產生任何的側移。身體右側堅強的抵抗會讓桿頭更接的往上舉,而不是往右側起桿,才能夠形成做出從上往下的V型打擊。
細談U型與V型打擊:打『V』型軌道前,先知道問題在哪
一般人容易犯的毛病,即使是短鐵桿也要做insideout,下圖的球員使用P桿仍然往右後方拉桿,並且用手腕起桿,一上桿桿面已經朝外打開,這球下就成了『U型』路徑。
短鐵桿注重的是方向和距離的控制,不能夠採用羅來把的猛力揮桿。下圖的球員已經轉肩過頭,並且整個身體重心都已經跑到右側,當他下桿從由右往左移回時,還是『U』型路徑。
一般人總是以練習場的球位練習,以為打擊擊球點是在草皮和球的接觸點,應該用鐵桿刃部打進此處將球打飛(白色軌道)。實際上鐵桿的打擊應該是由右上往左下打,直接下到球體再繼續往下….
即使是在所謂的好球位上,球也會微微陷入在草中(如下圖),如果想按照練習場的球位打擊,那一定是灰頭土臉,不是拉不達就是剃頭。是否應該用更陡的角度如箭頭般打下去。
在陷得更深的草中,上桿軌道勢必更陡,必須再加入左手腕起桿。要如圖中這麼精準的打到球,身體的設定及起桿的嚴格要求都是必修功課。
在揮桿過程中隨時注意並且穩定住揮桿軸心,不要讓揮桿軸心亂晃才是距離與方向的保證。下圖裡,下桿的剎那揮桿軸心清楚可見,就是在左肩與脖子的中間處。許多球友不懂什麼是揮桿軸心,看這張圖就可以明瞭。揮桿軸心會隨著使用的球桿長短而不同,越長的球桿就越靠近脖子,短桿越偏左。換一種說法,『V』型打擊在擊球後桿頭會繼續往下走,軸心要配合著偏左。打遠球及往上送桿的木桿和長鐵桿,其軌道是『U』型,揮桿軸心就會在中間。
短鐵桿的『V』型斬擊,桿頭往下打,收桿在這個位置是正確的,如果收掛在脖子上雖然看起來很帥,但可推測就是用『U』型打擊,只有在良好的球位上才能使用,不能夠說是好的打擊方式。
正確的設定很重要,要打出『V』型軌道,預備時不應該把桿頭放在地上,要像圖中一樣微微抬起桿頭,才能帶出陡峭的軌道。
這個起桿不錯,沒有刻意往後拉桿,而是以揮桿軸心直接拉起桿頭。注意身體重心並沒有測移,左大腿外側依然保持和設定時一樣的角度,這是精準下桿直接擊中球的基本要求。
上桿頂點成了這個上桿唯一的敗筆,桿頭上桿過度,原因是右手腕不自覺的幫忙往後拉。正確的方法此時右手腕應該卡住(擋住)由左邊帶上來的桿身,等待著桿頭重力轉移後幫忙加速下桿,而不是再往後拉桿。臀部也轉得過頭,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將兩腳釘緊,讓身體的扭轉大部分在肩下與腰部間動作。若是放棄那塊更更強更穩的大肌肉沒用,而用左臀部和左膝以下扭動會失去方向,只會打出超遠、且帶左曲的球路,失去了短鐵桿「穩」「準」的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