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球杆和不同打法之间的相互影响
记得我曾经在其他的场合多次提到过,我学打球一直是自己瞎打。没有经过教练的专业指导,所以与一般经过培训的人士的情况不同:比方,我是先会打1号木和3、4号铁,之后才会打7、8、9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1号木和3、4号铁能打好,7、8、9铁打不好。
后来,短铁打多了以后,打得好一些了,却发现长杆水平下降了,甚至打不成了。回过头再练长杆,短铁又打不成了。就这样,这一周是长杆,下一周是短杆;某一周是短杆,再一周又是长杆。这个过程经历了有半年之久,终于从某一天起,能够把长短杆都同时打得不错。虽然还有的时候短铁好一些,有的时候长铁和木杆好一些,但是总算不那么相互排斥了。
后来看PGA,看人家能把球打得高度超过距离而且落地能往回滚,觉得这种打法遇见旗杆插在沙坑后的果岭的前边缘时太合适了,就又想学。书上说这种高吊球不到一定水平最好别学,但是我试验了一下,觉得这种高度超过距离的打法不但不难,而且很容易打。虽然落地后不能回滚,但是能不往前滚就行。于是决定练。
练了一阵儿,发现书上说的不到一定水平最好别学这种高吊球的说法很对。以我为例,虽然能够有90%以上的把握保证高度超过距离而且不往前滚,但是把握不了距离,还不如不用。比方说希望打30码,但是很有可能飞了30码高却只有15码远,结果还在长草中(这里再次验证了"距离比方向更重要"的观点),等于白白多了一杆,还不如老老实实用切的打法或者推的打法。比这更不妙的是,高吊球的打法和常规的打法还有相当的抵触,练习了高吊球之后,常规的球的处理的把握下降了许多――――就象当初长杆和短杆之间的相互抵触一样。再花时间去消除它们之间的抵触?还是算了吧,没有那么多精力。不练高吊了。
再说说沙坑球。曾经有一阵时间,我的沙坑球打的相当不错:不但能保证一杆出坑,而且有许多次直接从沙坑打入球洞。在那段时间,所谓的沙坑障碍对我几乎不存在,甚至有的时候故意瞄沙坑打―――因为我那阵儿觉得沙坑不但比长草好处理,甚至比草长得稀稀拉拉的球道上还好处理。
但是忽然有一天起,沙坑球打不好了。甚至最糟糕的一天――那天受朋友之邀去艾力枫社打球――一入沙坑就要三四下才能突围而出。令人沮丧和恼火。
如果从来就不会打沙坑球也罢了,曾经打的不错却又不会打了,郁闷。苦恼。思索而无解。
昨天临睡前又想起这个问题。忽然闪念:莫非是与我的其它的打法相互抵触相互影响了,就象长与短的抵触、普通挥杆与高吊的矛盾?是了,前一阶段铁杆改变了打法。
过去,我的铁杆打法是把球位置于身体轴线左侧3-5CM的地方,长铁5CM短铁3CM,下杆时身体侧移一下使得挥杆曲线的最低点在球的后表面,杆头从最低点开始往上走的时候击到球。这个打法打的远,但是对准确度要求极高,必须误差在2、3MM以内才行:侧移少了就是打地球,侧移多了就是剃头球。所以,虽然大家看我在练习场的球个个漂亮,下场子之后却很易出现打地球和剃头球;而一次打地或者一次剃头就意味着至少增加一杆-------有的时候还不止。所以,杆数总在100上下晃悠。
前一阶段改变了打法:把球位置于身体轴线右侧0。5--10CM,不论短铁长铁或者球道木都往下击球,先打到球再打到地(这是我对张画家的书的理解)。改了之后,准确度要求不高了-----球位处只要处于挥杆曲线的最低点的右侧就行了,至于左0CM还是5CM都无关紧要,只要保证打到球再打到地就行。这个修改和过去我作过的数十次动作修改相比,我觉得是最有价值的修改------出现打地球和剃头球的可能几乎消失了。
但是,把这个作法用到沙坑里可能不一定恰当。过去的打法对铁杆不合适----要求过于精密;但是对沙坑很合适-----有沙作为缓冲,偏差变得一点儿也不可怕;而向上击球正是沙坑击球的关键—就象向上击球是1号木击球的关键一样。更改以后的向下切球的打法,对铁杆合适,但是对于沙,只会使球继续留在坑中。
想通了这个道理,今天一早就去练习场检验,结果令人高兴:不论球浮在沙表面还是陷入沙中,不论L杆S杆P杆A杆还是9到3铁,一击即可使小球应声飞出。
惭愧。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居然这么多天想不明白。埋怨。这么明显的错误动作,和我一起下场子的那么几位朋友,居然不批评指正,居然任由我在沙坑了3次5次地挖沙不止。朋友?看来还不算是。
又联想起我那糟糕的三切四切和三推四推了—---估计也是类似这样的简单却又关键的错误。希望我能够早日想明白,更希望早日获得类似这样的简单却又关键的批评指正。
(请教练?高水平的一个小时估计得上千了吧,请不起。便宜的,请过几个,却只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准,只会让你按他的打法学,中国传统的工匠的师徒传授的方式。所以一节课之后只好和他BYE-BYE。
或许是遇到的不巧是个别现象--这么说是想避免打击面太大--或许还有许多不太贵却高水平的教练,但不想再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