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宝藏,唐文化的金字塔尖

标签:
展览大唐宝藏 |
分类: 东莞故事 |
“地宫一开,便是半个大唐盛世” ,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来到了东莞博物馆。
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在周魏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的法门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市。这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被誉为皇室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发掘出土最大的塔下地宫,出土了200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是世界寺庙之最。这次来东莞展览的文物包括法门寺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精美展品6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9件。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浮屠,也做浮图。可解释为佛陀、佛教、僧侣或佛塔等。这里指佛教建筑形式的“塔”,源于印度,最初为供奉佛骨之用。见舍利如见佛陀本身,造塔的功德很大。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
最早期的浮屠形制已无从考究,唐末的浮屠为四级木塔,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件鎏金铜浮屠是唐代法门寺木塔的原型,因此它是地宫出土文物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典型文物。
八重宝函,为唐懿宗赐赠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
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盝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纯金四门塔,为八重宝函第一重。高7.1、月台长宽各4.8、垫板长宽各5.4厘米。重184克。铸造、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由塔身、塔座和垫片三部分组成。塔身正方体,宝珠塔尖,单檐,四角起翘。宝珠饰火焰纹,其下有双层仰莲座,檐柱上錾卷草纹。塔有四门,门周围有鱼子纹。门角处饰背分式流云纹。阑额及檐下均錾菱形纹饰。门下部有象征性踏步。塔座中心焊接有高28、直径7毫米的银柱,其上套置佛指舍利一枚。
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高10.2、长宽各8厘米。重1022.5克。挖空成型,以金筐宝钿、嵌镶珍珠手法制作贴花。盝顶,宝函前、后有司前及铰链,函顶四边及函体四棱均粘贴有珍珠,函体每面都有以金筐宝钿炸珠边镶嵌红、绿宝石的一朵团花。每朵团花内层有四瓣绿松石,外层有八瓣红宝石。盖立沿每面有金筐鸳鸯一对。
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高13.1、长宽各11.3厘米。重973克。锤击铆接成型,花纹以金筐宝钿、嵌镶珍珠之手法作成,普遍使用炸珠技术。盝顶,前有司前,后有铰链,以备盝顶盖与函体封闭与开合。出土时锁母、锁公、锁钥齐全。盖顶中央有绿宝、红宝、珍珠组成团花一朵。团花三重结构:中心嵌入珍珠一颗,围绕珍珠花蕊,又在六瓣炸珠金筐中嵌入绿色宝石六瓣,在瓣间粘贴珍珠,五颗脱粘,仅存一颗;第二重在七瓣炸珠金筐中嵌入红色宝石七颗,边沿均匀粘贴八枚珍珠。第三重十瓣炸珠金筐中嵌入绿宝石十瓣。盖刹边沿有炸珠金筐十枚,每枚中嵌入一颗珍珠。组成的宝相团花极其富贵华丽。然后在盝顶之叠涩的四角及中间,共粘贴四出团花八朵,工艺手法与盖顶团花相同。盝顶立沿除司前一侧为一朵外,其余三面均有红绿宝石及珍珠组成的四出团花各二朵。函体四侧均有红绿宝石及珍珠组成的团花一朵。宝函底为方座式。
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宝函,高、长、宽均为13.5厘米。重973克。钣金成型,花纹平錾,人物模冲,鱼子纹底。盖盝顶,盖与身以铰链相连,司前贯有锁钥,以子母口扣合。盖面錾相向翱翔之双凤,四隅饰西番莲,以单相莲瓣饰四边。盖刹每面饰飞翔羽云端的鸳鸯一对,其边栏为柳叶纹样。盖之立沿錾冲天飞翔的四只引颈鸿雁,底衬蔓草。宝函正视中部錾六臂观音。观音高花蔓冠,首、背、身光俱全,头稍右侧,六臂有执莲花、转法轮、执念珠、捧首、拄膝或作手印等。两侧有立体胁侍合掌跪于蒲团之上,侍奉观音周围。前有童子二,坐于莲台上,双手捧盘献物。

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宝函
四周有哦合十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二体菩萨,有首光、背光;有站立于佛、菩萨身后的四弟子;有二金刚力士及供养童子侍奉于前,二童之间有供案,上供香宝子等物;佛身后有两株菩提树,有两体飞天。佛顶有金色华盖,并有散落的天花。函左侧为文殊,狮身上置束腰仰覆莲座,菩萨合掌坐于莲座上,有首光、背光,头部每侧流出六道金光,天花徐徐坠落,周围有十五名小鬼、金刚、沙弥等眷属,手执幡、幢、伞、旗各物,脚底有如意云头。左右有男、女供养人一。函右侧为普贤,象身上置束腰仰覆莲座,菩萨合掌跪于座上,有首光、背光,头部每侧流出六道金光,天花在金光中徐徐坠落,周围有十九名小鬼、金刚、沙弥等眷属及供养人,手执幡、幢、伞、旗、刀剑,脚底有如意云头。函后侧有戴帽坐佛,应为大日如来佛,作智拳印,坐于仰莲座上,有首光、背光,背后有四株菩提树,头顶有华盖,佛前供案上有香宝子等物,周围有四尊菩萨,二弟子,二童子。
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高16.2、长、宽各14.8厘米。重1660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盝顶,盖与函身以铰链相连,司前贯有锁钥。顶盖面上饰四只迦陵频伽鸟,双手合十或供物,振翅站立于仰莲座上,中有羯摩三钴杵纹的八角团花,四角之莲花上有三钴金刚铃,底衬以蔓草纹。斜刹每边有两只凤鸟,盖之立沿每面錾两体飞天,周围有如意头立云及卧云。宝函正视有说法坐佛一,作说法印,有首光、背光,结跏趺坐于经床之上。佛顶各流出一道金光,疑主尊为一字金轮王。
四周有哦合十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二体菩萨,有首光、背光;有站立于佛、菩萨身后的四弟子;有二金刚力士及供养童子侍奉于前,二童之间有供案,上供香宝子等物;佛身后有两株菩提树,有两体飞天。佛顶有金色华盖,并有散落的天花。函左侧为文殊,狮身上置束腰仰覆莲座,菩萨合掌坐于莲座上,有首光、背光,头部每侧流出六道金光,天花徐徐坠落,周围有十五名小鬼、金刚、沙弥等眷属,手执幡、幢、伞、旗各物,脚底有如意云头。左右有男、女供养人一。函右侧为普贤,象身上置束腰仰覆莲座,菩萨合掌跪于座上,有首光、背光,头部每侧流出六道金光,天花在金光中徐徐坠落,周围有十九名小鬼、金刚、沙弥等眷属及供养人,手执幡、幢、伞、旗、刀剑,脚底有如意云头。函后侧有戴帽坐佛,应为大日如来佛,作智拳印,坐于仰莲座上,有首光、背光,背后有四株菩提树,头顶有华盖,佛前供案上有香宝子等物,周围有四尊菩萨,二弟子,二童子。
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通高19.3、长18.4、宽18.4厘米。重1999克。钣金成型,外壁抛光。盖作盝顶,函身方正。盖与身以铰链相连,司前贯有锁钥,通体光素无纹,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盖与函体在背后以铰链相接,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通高23.5、边长20.2厘米。重2699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宝函作正方形,函前有司前,后有两铰链与函盖相连。盖为盝顶,顶面錾行龙两条,四周衬以流云纹,没测斜刹均錾两只狻猊,底衬卷草。立沿各錾两体迦陵频伽鸟,鸟侧衬以海石榴与蔓草。函体四壁饰四天王像,并分别在方框格内錾刻四天王名称:“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塔,右手举剑;“东方提头顿吒天王”,双手持剑;“西为毗娄勒义天王”,左手持弓,右手执剑;“南方毗娄博义天王”,左手执剑。天王身侧均侍立神将、夜叉多人。银函上的天王名号是根据《长阿含经》经錾刻的,天王的服饰,头戴冠,身着明光甲,脚穿毡靴,俨然是个唐代的武将装饰,造像已经完全世俗化。
第七层: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第七层:素面盝顶银宝函(图片来源网络)
“秘色瓷”的“秘”,在于专供宫廷使用,臣民不得使用,能见到秘色瓷的人太少了,且其釉料配方、制作工艺严格保密,因此它的
唐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整体造型犹如一张收口的荷叶,加上厚薄匀称的胎体和莹润可人的青绿釉色,呈现了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由唐僖宗供奉,是迄今发现唐代香囊存世品中制作最精美、体量最大的一枚。香囊内部采用了持平装置:钵状香盂与内、外持平环用短轴铆接,当香囊滚动时内、外持平环也随之转动,香盂的重心始终保持水平不变。
鎏金鸿纹银茶碾

水晶球

银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