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就不能不说说长沙窑。在广东省博物馆的陶瓷展馆有一个系列的长沙窑展览,这次来到长沙,来到湖南博物馆,当然要看看这里展出的长沙窑展品。
先来说说长沙窑。汉唐以来,湖南的湘阴至石渚一带是古窑址的中心地区,东汉三国时,湘阴就创烧出有名的青瓷。闻名于“青竹寺”和“铁角咀”,逐渐发展到“樟树”和长沙望成的“石门矶”等地都在生产,一直到隋代,湘阴的成关镇仍然是湖南烧制青瓷的中心。到唐代时,窑口的发展沿湘江逆流而上,向湘阴南部铁角咀(岳州窑)延伸,逐渐发展到长沙地区的铜官(铜官窑)和石渚湖(今长沙窑)一带。汉唐前的青瓷也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发展到生产彩瓷。据考古发现,唐代的岳州窑和长沙窑出土的青瓷大多以生活用具为主,两窑生产的青瓷碗,无论从造型或釉色等都十分相似,罐类和摆设品类的烧制也大同小异。由于当时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岳州窑便逐渐衰落。而长沙窑因“襄邓百姓、两京衣冠、投江、湘、故荆州井邑十倍其初”(旧唐书39卷地理志),安史之乱,北人南迁等原因,而兴旺发达起来,从而奠定我国第一个生产彩瓷的名窑。
原长沙窑在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所以也有习性把长沙窑叫作铜官窑。铜官窑一带盛产瓷器类原料,人们采用龙窑装烧,其器形式样主要以碗、罐、盒、瓶、壶为主,其次是灯、盂、枕、杯等民用器具。长沙窑的生产常采用瓷胎或陶胎两种,陶胎大多因土质不纯或砂多在烧制后成铁褐色或铁灰色,老百姓叫“缸瓦胎”。陶器中有时会出现双唇坛或碗、壶、洗等,而生产的瓷胎是灰白色或香灰色,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度左右,所以有的人把生产的瓷器叫作半陶半瓷为炻器。
长沙窑生产的彩瓷都有名称,从考古中出土的唐代瓷杯上就清晰地写有“茶碗”或“酒盏”、“蝶子”和“油瓶”、“小口”和“花台”等等名称。生产的茶碗胎轻壁薄,葵花形口,酒盏比茶碗小,容易区别。长沙窑生产的壶瓶种类较多,如:喇叭口系钮壶、猪头流系纽壶、蟠龙提梁壶、葫芦型壶、花口壶和盘品壶等70多种。但壶上不见“壶”字(专家认为,唐代时还没有发明壶字),有些小口带流的横柄壶写有“注子”,盘口系纽带的壶写为“油瓶”,也有写为“注瓶”或“汲瓶”的。其中,在长沙窑址中出土的一个酒壶上面竟写着“一双青鸟子”,有一个出土的带有喇叭口手壶的流下,书写有“陈家美春酒”等题记。总之,窑口出土最多的是盘口系钮壶和节流喇叭口手壶,这些壶上写的“油瓶”或“酒”字器。
唐代之前,我国的陶瓷工艺主要是单一的青、白釉作纹饰,人们以追求单一釉色美为审美观点,但长沙窑则是采用丰富的色彩,大量地利用釉色纹饰追求创新的过程而独具一格。在大量的长沙窑生产的器物彩釉上,你会发现釉色的特点集中在铜绿釉和铜红釉上,这两种釉彩广泛地应用在壶和瓶、杯和碟等身上,甚至出现通体分别是这两种釉色的器物。
长沙窑创始于唐代而毁于五代,生产的器物大都是带有开片的青瓷或彩瓷和陶塑艺术品,尤其是在创烧罐、壶、盒等器物的口腹和系流部位别出心裁,善于随形变换,创烧出许多实用美观的形式,具有很强烈的时代特点。
长沙窑较早出现了模塑贴花装饰,用装饰物贴在器物上形成褐色纹饰,然后罩上青釉创烧。釉下彩的发明是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首创,先发明釉下褐彩后发展为铜红、铜绿两彩,以至发展为多种彩瓷。长沙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各种纹饰的大量出现,丰富了唐代瓷器(陶器)的装饰艺术。
上面有提釉上彩,那么顺便科普一下什么叫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彩,中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首先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二次烘烤而成,因彩附在釉面之上,故名釉上彩。用手抚摸在凸出感。因彩在釉上,易磨损、易褪色和易酸碱等腐蚀,但因为烧温低,着彩选料广,品种丰富,加上艺术性强,所以大多为陈设。
釉下彩,是生坯、经素烧坯胎或彩胎上饰纹加彩、罩釉,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碱无铅毒。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其他浅色釉面,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面覆盖在下面,表面光滑柔和, 晶莹透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