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言碎语·梅里】从意日农牧场聊起…(梅里徒步故事连载之五)

标签:
梅里——探寻卡瓦格博梅里雪山缅茨姆云南冰川 |
分类: 画圈中国 |
从那诺牧场,到美根通牧场,途径意日农牧场。意日农牧场,只有两间木屋。
“明明意日农牧场是一片非常平坦开阔的土地,为什么只有两个木屋呢?”
“本来我们这里是半农半牧的,现在种地的、放牧的越来越少了。”
“那村民靠什么维持生计呢?”
“做跟旅游相关的人很多…”
除了住宿、餐饮等,这些比较传统的和旅游相关的行业外,这边的游客很多都是从平原来的、从国外来的,他们并不适应高山、高原、峡谷,所以游览这里,需要背夫、需要向导。
就拿给我们做背夫的几位村民来说吧,年长的有40多岁,年幼的只有23岁,其中,还有一位中年女性。他们都是本地的村民,有自家的田地和牛羊,但是,他们还是可以接下背夫的工作,为家里带来更多的收入。

在梅里大山深处,
处处都是这种多人才能围抱的参天大树
在意日农牧场,我们一边聊着这些故事,一边开始了丰盛的午餐。
酥油茶,是必不可少的!
说起酥油茶,大家都很熟悉,知道这是藏民的饮料,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制作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且,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窍门和故事。
酥油茶有各种制法,一般是先煮后熬,即先在茶壶或锅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砖茶或沱茶后加盖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熬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苦为最佳。在这种熬成的浓茶里放进少许盐巴,就制成了咸茶。如在成茶碗里再加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在茶里。就成了最简易的酥油茶。
但更为正统的做法是把煮好的浓茶滤去茶叶,倒入专门打酥油茶用的酥油茶桶再加入酥油。
阿青布大哥告诉我,用红花树皮来包裹酥油是最好的!因为酥油不会粘在红花树皮上,而且,还能保存的更为新鲜持久。
关于酥油茶的来历,有一则浪漫的爱情故事。
传说,藏区有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两个部落历史上结下的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进火海殉情。双方死后,美梅措到内地变成茶树上的茶叶,文顿巴到羌塘变成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再次相遇。
这则由茶俗引发出的故事,凄美动人。
通往缅茨姆的古老牧道上,
随处都长着这种厚厚的青苔
午餐过后,听几位藏民朋友在热闹的聊着什么。我跑去找阿青布大哥打听:“他们聊得兴致勃勃的,在说什么呀?”
“在聊婚事。里青已经25了,还没结婚!多吉大哥(里青的父亲)和卓玛阿姐(里青的母亲)都很着急!”
“25岁急什么?!还早啊!”
“不早了!男孩子一般22、23就该结婚了!女孩子更早些。”
“25岁就算大龄青年啊!像我这样的在这里不就是骨灰级剩女嘛!不过,我很好奇
诶,那么小的年纪结婚,工作也不久,拿什么做彩礼呢?”
“我们这里的彩礼是牛!女方嫁给男方,男方家要让女方家挑选最好的牛。同样的,男方入赘到女方家,女方家就要让男方家挑选最好的牛!”
“那挑选多少只才能够上彩礼的规格呢?”
“这个是根据家庭条件而定的!”
我才知道,原来这里的藏民养的牛,不仅是一种用于维持生计的收入来源,更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在城市里,谈到结婚的条件,我们会被问到:房子?车子?存款?收入?稳定且体面的工作?
如果说,爱情就是一种疯。那有勇气“发疯”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裸婚的代价,很大。
曾经,我很反感结婚要问及他人这些情况,也会抗拒被别人问这些情况。如今,倒是能理解了:种种生活,皆是代价。种种选择,皆有因果。
沉思片刻后,我继续追问阿青布大哥:“这里结婚需要提亲吗?能不能自由恋爱?”
“当然能自由恋爱,不过结婚还是要提亲的。”
“提亲是由男方的家人去吗?”
“是的,由最亲近的家人们,带着一壶酒、红糖、砖茶(做酥油茶的块状压缩茶叶),去提亲。如果,对方喝了你的酒,就代表答应了这门婚事。不过,通常,前两次去,
都不会答应,要提三次亲,才算可以!”
“结婚是在哪里举办婚礼呢?”
“结婚,要举办两次酒席,女方家举办一次,男方家举办一次。”
“那来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一般要给多少份子钱?”
“这边一般不是随份子,而是带礼物。也是酒、砖茶、酥油、红糖等。”
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听完阿青布大哥讲的这些,深感这里的人,就像这眼前的山一样,有着他们特有的质朴、智慧、纯良、深沉。
孙娜说,喜欢站着这秋林中,感受树叶离开树枝飘落的凄美,好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