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初到哈萨克斯坦
离开塔什干,我们乘坐阿斯塔纳航空公司的航班来到了这次行程的最后一个国家——哈萨克斯坦。来到了哈萨克斯坦的旧都阿拉木图。
前面攻略部分已经写了乘坐阿斯塔纳航空公司可以有72小时落地免签,具体流程请看攻略部分啊。
来到哈萨克,简单写写哈萨克在历史,如果对这部分不感兴趣,大家可以跳过这部分,看后面的阿拉木图美丽的黄昏景色。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简称哈萨克斯坦 (Kazakhstan, Қазақстан),国名来自主体民族哈萨克族。是位于亚洲中部的一个中亚的内陆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在突厥-回鹘语中,“哈萨克”的意思为:独立自主的,心灵自由的,也暗示了欧亚游牧民族的独特文化。“斯坦”(stan),是指“家园”、“土地,聚居地”,所以根据此,“哈萨克斯坦”是指“哈萨克族人”的聚居地。
哈萨克斯坦从旧石器时代起即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发展放牧业,当地的气候、地形相当适合游牧生活。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在这个地区的广大草原成功将马驯化,斯基泰人为中亚最初的定居者。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哈萨克境内出现了社会。前后出现乌孙、康居、阿兰、悦般、大宛等游牧政体。
公元766年,突厥部落的葛逻禄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建立叶护国。8世纪南部被阿拉伯人与萨曼王朝占领,9世纪至12世纪时,西部和西南部、南部和北部先后加入乌古斯、黑汗和基马克、钦察等国。12世纪上半叶,遭契丹人的入侵(西辽)。13世纪初,被蒙古人征服并受金帐汗国控制。
15世纪今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土地从金帐汗国分离,成为月即别汗国的一部分,随后一些部落脱离月即别汗国的统治,被称为“逃亡者”“脱离者”,并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族。16世纪初,哈萨克族分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三个汗国。
17世纪中亚新兴起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漠西蒙古建立的准噶尔汗国。在准噶尔汗国的侵略下,小玉兹于1730年9月派遣使团请求俄国接受加入俄国;1735年12月中玉兹也加入俄国,而大玉兹则被准噶尔汗国并吞。但准噶尔汗国于1757年亡于更强大的清帝国,于是大玉兹、中玉兹成为清帝国的藩属,因准噶尔在长期与清朝的战争中,人口锐减,加上疾病的爆发,准噶尔在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消失,哈萨克人因沙俄对中亚的侵略逐步向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水草丰盛、人烟稀少的清帝国版图迁徙。
19世纪清帝国于鸦片战争后国势衰微,于是俄国趁机于1864年强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清帝国土地,至此今天的哈萨克斯坦的大部都归俄国所有。1917年12月13日因俄国革命,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土地成为脱离俄国统治暂时独立的阿拉什自治共和国的一部分。
1920年8月26日,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1925年4月19日,中亚各国按民族划界,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36年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
1990年10月25日,发表主权宣言。
1991年12月10日,改称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宣布独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1998年,哈萨克斯坦政府将首都由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迁至阿克莫拉州的阿克莫拉,并将该城改名为阿斯塔纳。
2019年3月20日,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首都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
下午飞到阿拉木图的机场,顺利办理过境签后入境哈萨克斯坦。步出机场后发现,这里的空气相比乌兹别克斯坦来真的干净清新太多了。趁天色还早,我们直奔市区的独立纪念碑。
车头挂着的一束漂亮的白色猫头鹰羽毛,随着汽车的行驶的节奏在晃动着。哈萨克族自古的传统中,猫头鹰是哈萨克族人的吉祥神鸟,哈萨克族的先祖把猫头鹰作为图腾崇拜的习俗流传至今。
哈萨克族人相信听到猫头鹰叫不久将会有好运,并认为猫头鹰是吉祥鸟,如果佩戴猫头鹰羽毛的饰物,不但能辟邪,还会带来幸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认为猫头鹰大眼睛、圆脸庞,长相可爱,在黑夜里凭借敏锐目光分辨一切,将其视为勇敢、坚定、勇往直前的象征。
以前哈萨克族的未婚少女要戴一种叫“塔合亚”的帽子,帽子顶端缀有一撮猫头鹰羽毛。人们可以根据帽子上的特殊装饰判断少女是否已经出嫁。男女阿肯们(弹唱歌手)也会在心爱的冬不拉琴头绑上一撮猫头鹰羽毛,让它随着风和乐音颤动。
哈萨克族还有个礼节,青年男女彼此中意,两家人谈妥后,男方送聘礼时,要送一身美丽的服饰,其中就包括塔合亚。新娘在出嫁时,戴着这顶缀有吉祥羽毛的帽子,象征着未来生活吉祥如意。婚后,女孩便再也不能戴塔合亚了,塔合亚会传给未来的女儿,将来再次将它戴上。

我一直很喜欢被雪山环绕的城市,阿拉木图是一座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雪山的城市,加上整齐的城市策划、干净的市容,让才下飞机的我就爱阿拉木图。

1。独立广场
来到阿拉木图,第一站来到了独立广场。在独立广场上耸立着著名的独立纪念碑,纪念碑是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议并在1999年所修建的。独立纪念碑高28米,顶部是高6米、站在有翅膀的雪豹上的小金人,象征着哈萨克土的国家政权。
独立纪念碑上的小金人是哈萨克斯坦的标志:是公元前5世纪,草原上西徐亚人(Scythia,也译成斯基泰人)酋长的塑像,1969年发掘自阿拉木图附近一座古墓时出土。
酋长的身上穿着由4千多片纯金叶子构成的黄金的礼服,礼服的金帽子有70公分高,许多金叶子上还有浮雕。小金人手持弓箭,形象威武,所以出土之后,就成为哈萨克民族的象征。
独立纪念碑基座的四周有四座塑像,分别是一个男人代表着“天上的智者”、一个女人代表着“大地的母亲”和两个骑在马上的孩子代表着共和国的历史和美好的未来。这组雕像组成的家庭代表国家存在和人类繁衍的基础。

独立纪念碑和两个骑在马上的孩子

独立广场是苏联时期修建的,这里是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的中心,是见证历史的地方。围绕着广场四周是哈萨克斯坦不同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哈萨克族的起源、对抗沙俄运动、出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哈萨克斯坦独立等等。
围着独立广场走一圈,对哈萨克的历史有一个最初的认识。
你好!阿拉木图!
很喜欢阿拉木图干净整洁的市容
很酷的摩托车
在这里对着雪山吃晚饭,惬意啊!
晚饭过后,此时的阿拉木图红霞满天,站在这里将皑皑白雪、蓝天红霞的美景尽收眼底,好美!
趁着好天气,我们决定上阔克托山看阿拉木图的夜景。
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里的意思是“苹果之城”,因为盛产苹果而得名。在阔别克山顶上有一座苹果的雕像,是这里最受欢迎的留影景点。在这个苹果前面,一直有游客等着与它合影以纪念自己来过这座苹果之城。我没有耐心去排队与苹果合照,拿出手机搜了一下阿拉木图这座城市的历史。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也是这个国家的旧都。1854年,一队由俄罗斯鄂木斯克出发的西伯利亚哥萨克军队在天山山脚地区建立了一个城堡,取名Zailiysky,这就是阿拉木图的前身。一年后改名为Verny,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一个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
1911年,阿拉木图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在大地震中唯一留下的建筑物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城市其它的城市都是大地震后生建的,所以今日所见的阿拉木图是一座新生的城市。
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0年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铁路建成后,阿拉木图成为了一个主要的中途站。
1921年,阿拉木图的名称被改为 Alma-Ata
(Алма-Ата),苹果之城的意思,因这里盛产苹果得名。1929年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直至1991年独立。1991年到1997年之间继续作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都。
由于阿拉木图离边境太近,不符合作为一个独立国家首都的要求,而且人口密度过大,发展余地已接近极限,难以满足作为首都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处于地震活跃地带,安全受到威胁。哈萨克斯坦议会根据总统提议迁都阿克莫拉(努尔苏丹),并于1994年7月6日通过决议。在此后的几年里,哈萨克斯坦举国对阿克莫拉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交通、通讯、能源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迁都作了大量的准备。1997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阿克莫拉郑重宣布,阿克莫拉市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永久性首都”。从此,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新的政治中心。
作为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拥有180万人口的体量,让它还保持着哈萨克斯坦主要商业和文化中心。
训鹰是哈萨克族人的传统,在阔别克山顶上有一处用训鹰与游客合照的地方,游人可以穿上传统的哈萨克族服装,然后工作人员会把鹰放在游人带了皮护套的手上,然后他们的摄影师会帮你拍摄,然后现场打印相片出来给游人,但不给电子文档。过程中游客是不能用自己的照相机拍摄,当然在旁边远远偷拍是可以的。

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是捕猎能手,鹰猎是萨克族独特的狩猎方式。鹰可分为俗称老鹰的鹰和俗称为鹞子的隼(sun)。鹰用来捉狐兔类的体型比较大的动物,鹰又称为大鹰或大雕;隼因为体型相对小,所以常用来捕雀类,隼又称小鹰。
在哈萨克族的传说里,鹰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被灼伤的神鸟,他们相信鹰是蓝天中的终极猎手。
今天在哈萨克牧民中还保留着驯雕的传统。鹰是一种猛禽,要让它听从猎手的指挥,是有一套驯服的方法。而训化一头好的猎鹰,需要训鹰人投入全部心血。驯化鹰前,用一个皮眼罩蒙住鹰的双眼,再用皮绊把鹰拴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粗绳子或木棍上,驯鹰人来回扯动这根吊着的绳子,使鹰无法站稳和睡觉。连续数天后鹰会被晃到头晕目眩,疲乏到极点后摔倒在地,这叫“熬鹰”。
这时候要往鹰的头上浇凉水,让它苏醒后给它饮茶水或盐水,但不能喂食物。
约半月之后,等鹰饿得只剩骨头,一点精神都没有的时候,鹰就逐渐得到了驯化。
然后开始喂食。喂食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兔子、鸽子等动物的肉放在手臂上的皮护套上,让鹰过来啄食。
饿久的小鹰,见了肉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驯鹰人则一次又一次地把肉和鹰的距离拉远,而且每次都不给它吃饱。这样反复进行练习,直到鹰能飞起来啄到驯鹰人手臂上的肉为止。等鹰消除了对人的恐惧和敌意后,室内的调驯也就结束了,继而开始室外的调训。
室外调驯要先把鹰尾十六根用以调节飞翔的尾毛用线缠起来,让它无法高飞,只能在小范围内活动。驯鹰人用拴在草地上的活兔,鸽子或捆着肉的狐狸皮作猎物,摘掉鹰的眼罩让它从空中练习俯冲叼食。驯练一段时间后,再逐渐拆开猎鹰尾毛的缠线,在腿上拴一根长绳以控制它。鹰捕到猎物后不让它吃,反复训练多次后才让它吃。这面的步骤熟练后,就可以松开手中的绳子,但还不能取掉,因为它一旦要飞跑,绳子还吊在空中,猎手骑马容易能追到。
驯鹰人还要不断对着猎鹰说话,让自己的声音印在它的脑子里,猎鹰就能识别并听从主人的命令。
驯鹰人还会给鹰识别它所要捕猎的兽皮,让它熟悉猎物的气息。 培育一头好的猎鹰的过程需要花三至四年的时间。
等正式放鹰捕猎时,不能喂饱猎鹰,因为“饱鹰不捕猎”。还有就是不见猎物,不能揭眼罩,更不可解开脚绊,这就是所谓俗称的“不见兔子不撒鹰”。
据说一只好的猎鹰,一年可以捕获数百只猎物。在蒙古人征服中亚时就有“一匹好马也难换一只好鹰”的说法中可见其之身价。
哈萨克族流传了几千年的驯鹰绝学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同伴在等着与鹰合照,我再次走到平台边上拍摄阿拉木图有夜景,这时候天空中的红霞已经基本上退去,换成了我喜欢的蓝调,让城市里黄色的、温暖的灯光更明显。


我不停调整机位,拍摄此时美丽的阿拉木图


拍着拍着发现天边泛起了回光反照的浓烈的红霞,赶快调理机位拍摄。

近处滑道的灯光也亮了起来,与城市的灯光和远处的红霞争艳。站在阔别克山上的我是幸福的,眼前的夜景是如此的美好,而刚好我来到了这里。

到中亚跨多国旅行,大巴、火车、飞机各种有交通工具都有,为了旅途放心、安心,我在出发前比较了不同的保险后,购买了安联申根签证保险-全球保障:http://www.inswin.cn/ga103767/lvyou-baoxian/308521.shtml保障范围大,理赔额度高,但价格低。可以用微信支付,支付后保单会直接发送到所填的邮箱,打印出来就可以啦!非常的方便省心。
关于明明
环球旅行摄影师
自由撰稿人
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作者
新浪微博头条文章作者
东方IC图库签约摄影师
五洲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FOTOE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中国图库签约摄影师
全景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Triladvisor旅评家
租租车头号玩家
搜狐自媒体
携程签约旅行家
去哪儿聪明旅行家
百度旅行达人
穷游首页精华游记作者
磨房首页精华游记作者
蚂蜂窝蜂首页精华游记作者
百度阅读认证作者
百度问咖认证大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