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敏听到我这两天经常在问一些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问题,于是决定带我去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子参观,离开达勒特古城后,我们开车往青得里乡。
在用村文化室改建的地毯厂里,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古斯那依告诉我们,在夏布尔塔村所有懂得地毯手工艺制作的妇女都集中起来,然后邀请了来自和田手工传统制毯的技术人员做老师,开办了这个小型地毯厂。这里出品的地毯不但织工精细,在图案结构上还充分体现维吾尔族的艺术特色。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又可以把少数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真是一举两得啊!
熟练地编织地毯(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编织好后再把地笔剪平整。(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这是用线颜色的登记。。。。看不懂。(佳能6D拍摄)

在整理毛线的村民(佳能6D拍摄)

在文化室里的另一头,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绣著名的维吾尔画作——《十二木卡姆》。函玉、敏敏和白哥三个新疆人在认真地研究这幅十二木卡姆,对新疆少数民族认识甚少的我站在旁边一头雾水,不知道十二木卡姆为何物。函玉说:“十二木卡姆是维也纳族的传统音乐表演,是集演奏、舞蹈、演唱为一体的演出。”
一知半解的我回来后百度了一下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有深受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的影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主要意思为“古典音乐”。
早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发展形成了“博亚万”曲,这就是“木卡姆”的雏形。“木卡姆”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与一位伟大的维吾尔族女性——阿曼尼萨(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莎,成为以新疆莎车为首都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后。她召集大量乐师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规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并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阿拉伯语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同时还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木卡姆。从而整理出结构完整、体系严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纪,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缩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约演奏两个小时。这被浓缩后的“木卡姆”,定名为“十二木卡姆”,但无文字纪录。
十二木卡姆是十二套古典音乐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萨塔尔、弹布尔、热瓦甫、手鼓、都塔尔有等。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心灵手巧的她们在一针一线地绣出精美的图案(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敏敏超喜欢这幅十二木卡姆于是拉上古斯那依和村民们来了张合照(佳能6D拍摄)

十二木卡姆的细节(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漂亮的维也纳族姑娘

在文化室内还有着
各种村民捐赠的传统生活日用品以及家中的老物件,从这些老物件里,可以了解这个村子的历史与文化,白哥拿着这皮囊在看,我赶紧拍一张,好精致啊!

好喜欢这种少数民族装饰的房子,拍张相片留念一下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