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多在三江南下火车后,和来接车的石头妹妹小唯顺利接上头,直接杀去三江市区吃晚饭。在餐厅门口见到了石头的好朋友们:糖糖哥、雄雄哥、麻雀,还有我和石头的好友、从南宁过来的酸梅。走进餐厅被饭桌上摆着的一桌酒吓着了,我因为生病,所以滴酒未沾,喝着茶很淡定地看着他们以侗族三杯酒迎客开始,然后轮番敬酒,最后直到喝倒为止。没喝酒的我顺理成章地成为司机开车连夜前往通道,第一次在大半夜开车走山路的我,在大山里以龟速前进,半夜1点平安到达通道。
一夜无梦,第二天一早会合了石头的另几个好朋友后,正式开始走进神秘通道侗寨。在小小的通道境内有着为数众多侗寨,其中芋头、横岭、坪坦、阳烂、高升、高上、克中、中步8个侗寨入选"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第一位,还有坪阳马田鼓楼、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坪坦河风雨桥群、播阳白衣观、锅冲兵书阁与文星桥、县溪恭城书院6处国这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除建筑外,侗族还拥有侗戏、侗族芦笙、侗锦织造技艺三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了,通道还有神秘的“再生人”,这里可以验证“投胎转世”,连中科院、社科院的专家也曾说过:“再生人不管你信不信,但它是真实的存在。”但这次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去到有“再生人”的寨子去探访这些有着前世记忆的通道侗族人们。
竽头是我到达的第一个侗寨,这个寨子游客是要收门票的,但因为石头的好朋友住在这个寨子里面,打了招呼就进去了,有石头这个好朋友很有面子啊!
鼓楼、寨门、风雨桥是侗族建筑三宝。进入寨门后,前面就是牙上鼓楼,这座鼓楼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嘉庆(1800年)重修,光绪七年(1881年)落架大修,2009年再次落架大修。
牙上鼓楼是一座阁楼式的鼓楼,悬空贴崖而建。这座占地70平方米的鼓楼中间是一大火塘,冬天的时候寨子里的人就会聚在鼓楼里,点起火塘,大人们闲话家长,小朋友侧爬高爬低追逐玩耍。

离开牙上鼓楼,往寨子里面走,在过道的一块石头前,小唯告诉我:侗族是一个崇尚萨祖文化的小数民族,萨祖文化算是母系氏族文化的一种,她们称祖母叫"萨“。而这块石头是寨子里的萨老就一些重大事情做决定前会来围着这块石头绕圈,如果绕圈顺利,那喻意事情就能顺利。如果不是小唯和我解释,我一定不会想到路边的这块不起眼的石头有这么大的来头。
这就是竽头侗寨的萨岁坛,小唯告诉我,侗族认为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她们的祖先在给侗寨选址的时候,会先占卜选定吉位修建萨岁坛,然后再兴建寨子。萨岁坛是侗族祖先文化崇拜最神圣的地方,所以石头、小唯她们几个侗族姑娘到每个寨子的萨岁坛前都会双手合十,尊敬地礼拜。

萨文化的介绍

竽头侗寨里面的生活的老人家。通道是一个好山好水的好地方,在这里生活的人都很长寿,这里很多看上去精神清爽、很壮健的老人家,很多都已经年过八十,但从外貌上一点也看不出来。

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官守寨子的很多上老人和小孩。


走到这座还没修好的木楼前,小唯和我说:“这座木楼,是早几年一位接近六十岁的老人独自一人修建起来的,后来政府觉得他年纪这么大了,怕他太辛苦,然后劝老人家不要再修建,给他安置到寨子其它的房子去居住。”看着这座没用一颗钉子,靠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家独力一人建起来的木楼,心生敬佩,真的佩服这老人的执着与坚持。真的感谢小唯在讲解,不然我可能只会当成"烂尾楼"。

错落有致的竽头的侗寨

这条石梯很有来头啊,据说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天王曾经来到竽头,走过这条石梯。说当年石达开走上这条石梯后,转右往下走,他也从通道开始走向衰落,在四川安顺场走上穷途末路。说上了这条石梯在往左转走向更高的地方,这样运气就会越来越顺。哈哈哈,我们是因为要去高牙鼓楼,所以往左转了哦。

竽头侗寨里有四座鼓楼,除了前面去过的上牙鼓楼,还有寨中鼓楼、芦笙鼓楼外,还有位于山止的高牙鼓楼又叫龙氏鼓楼,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嘉庆二年(1798年),道光十二年(1840年),光绪六年(1880年)都曾重修,2008年,又由国家出资再次重修。
高牙鼓楼是宅居式鼓楼,是比较早的一种鼓楼形式。我们来到的时候,有很多老人家坐在鼓楼里聊天。

我在看她们在摆卖的侗锦,这位老人拿了一块帮我绑在头上。

于是我邀请鼓楼内的家人一起合照

很优雅的老人

侗寨内都会有水井,没看明白这张贴在水井亭子上的纸上写的是什么东东。

侗寨内都会有这种鱼塘,除了养鱼外,它最大的攻能是畜水防火。

对了,在竽头已经有用侗楼改建的民宿了,这就是电话号码,可以订餐订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