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次到陈家祠,虽然这天是星期六,游人也不是太多,让这座当年的陈氏书院保持了一份书院的宁静。陈家祠,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历时七年,于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又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故又称陈氏书院。
门口威武的石狮。。。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陈家祠建筑顶部的脊饰都是采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在清代,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用的都是来自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石湾脊饰使用的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五色。脊饰的制作方法以贴塑为主,人物塑造着重在轮廓线和动态上下功夫,线条简练粗犷,以适合从下往上观看的大效果,并巧妙地把亭台楼阁和寓意吉祥的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以丰富的造型穿插在里面,使屋脊显得绚丽多采,
衬托出建筑物的高大堂皇。

陈氏书院共有十一条陶塑脊饰,分别装设在三进三路九座厅堂屋脊上。首进大厅屋顶采用悬空山墙分隔为三间,突出屋脊的鲜明华彩。每条脊饰题材各异,有的以一组戏曲人物为主题,再配搭其他内容;最多的用十多组内容组合而成,将传统戏曲中有代表性的场景,以夸张概括的表现手法,用连景形式接成连环画般的连续故事。在众多的脊饰中,以中进聚贤堂上的脊饰规模最大,制作也最为精美。这条脊饰总长27米、高2.9米,连同灰塑基座总高4.26米,全脊塑造224个人物。内容有“群仙祝寿”、“加官进爵”、“八仙贺寿”、“和合二仙”、
“麻姑献酒”、“麒麟送子”、“虬髯客与李靖”、
“雅集图”等;还有用玉堂寿带鸟和牡丹组成图案,表示荣华富贵之意;还有的用各种缠枝瓜果图形表示“瓜瓞连绵”,寓意子孙昌盛,连绵不断。这些题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和人们的愿望。此外,石湾脊饰的兽吻,塑造的是飞翔在云天的鳌鱼形,突破了传统的做法,鳌鱼的两根长须伸向晴空,显得气势非凡,使屋顶轮廓线更为优美。这种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兽吻为防火避灾的用意一致,同时迎合了人们祈望子孙后代独占鳌头、高官显贵的心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因历史问题,这里曾经做过学校,做过工厂,对陈家祠内的建筑破坏得比较严重。1958年重新修缮后,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像陈家祠这样精美大型的陶塑脊饰,除了这里我还在三水的芦苞祖庙和越南西贡的穗城会馆(也就是天后宫)看到过。这么特色的广府建筑工艺,不知道还能还能传承多久呢?
走在陈家祠的那些雕梁画栋里,隐约听到当年赶考的学子们的朗朗书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