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做泉州功略的时候知道:听南音是到泉州必做之事。。。虽然我知道一定听不懂,因为闽南话我是一句也不会听,但到了泉州不去听南音,就好象到了广州不去听粤剧一样,说不过去嘛。。。于是这晚吃过晚饭,边走边逛,来到文庙的广场听南音。。。
在这里听南音不但免费,还提供茶水。。。我以为不会有什么人来听,但还没开始,台下的位置基本上都坐满了,虽然也有不少我这样慕名而来的游客,但更多的是当地人来消遣。。。这样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爸爸去听大戏的情境。。。差不多的戏台,不同的是,当时台上表演的是我爸爸。。。看的心情也不一样,那时候看爸爸表演就好象现在的小粉丝见到偶像一样,看一百次,心情还是一百次地激动。。。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疾如醉的心田。由于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南音”文献有载。《吕氏春秋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


不知道是因为端午节,还是因为第二届泉州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我们在泉州的那几天,在关帝庙前搭了一个戏台,每天晚上都由不同的剧团表演不同的戏曲。。。前一晚听了南音,这晚我再来到关庙前,欣赏这我完全不懂的剧种。。。还没开场,台下已经坐满了早早起来占位置的老人家,场面外还里三层外三层地站满了观众。。。每每唱到高潮处,台下的观众都会投入地拍手叫好,这种融洽的气氛,把我这个只是来看热闹的匆匆过客也感染了,和他们一起高声喝彩。。。

回来后百度了一下,才知道这种叫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