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第一次知道牛过蓢这个地方,那次和TT一起,在小强的带领下来到这里的时候,我惊叹东莞竟然还有一条保存这么好的古村落。村前的池塘,村后的古榕、碉楼,村里的明清民居、书屋、祠堂、更楼、古庙、古井、里巷围墙等到建筑都保留条完好。
村前的池塘。。。


进村的小路。

村后的碉楼。。。

村里的更楼。。。


里巷。。。

虽然现在村里住的人不多,但生命力却在古村落里的每一个角落张扬着。




古井。。。

麦屋是茶山超朗的自然村,宋代立村,面积28000平方米,古村落呈梳式布局,座东北朝西南,原称“楼阁蓢”。明永乐年间(1403-1424),“楼阁蓢”已被讹为“牛过蓢”,俗呼“牛角蓢”;建国后,由于村里大部分村民姓麦,故改称“麦屋”。
至于“楼阁蓢”的由来,《牛过蓢麦氏族谱·楼阁蓢麦氏源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记》直言‘牛过蓢’者,以《记》内(云)《东莞志》有‘麦茂实永乐中重筑牛过蓢?三百丈,护田八百顷’,则永乐年间其围名已讹,故不妨因讹传讹。”
实际上,“牛过蓢”的由来有着传奇色彩。相传古时候有一名风水先生,带着他的徒弟来到东莞石冈(今石排)市下一带看风水。师傅认为此地乃“大牛骑细牛、屡代出封侯”,风水不错;而徒弟则反驳师傅说:“师傅,你看错了,你看那‘牛’已经过蓢了,此地乃‘大象骑细象,世代出和尚’!”后来,石排市下果真出现一间“广慧庵”(此庵乃明末大学士王应华为其女儿出家念佛而建),而徒弟所说的“‘牛’已经过了蓢”的“蓢”,正好就是原“楼阁蓢”所在地。具体地说,与“楼阁蓢”相邻的孙屋村为牛头,“楼阁蓢”为牛肚,楼阁蓢的“石头”(土名)为牛尾,所以后人就将“楼阁蓢”说成“牛过蓢”。村里也的确人才辈出,其中麦氏十八世祖麦颖征(讳人瑞)为国学生;麦际享(字栗觇),颖征弟,东莞县学生员(据杨宝霖藏光绪十八年刻本、清苏泽东编的《国朝东莞题名录》),后受知于浙江平大宗师,补博士弟子员(据牛过蓢《麦氏族谱·历寒公行谊记》);麦毓勋(号雪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清末民初的麦日桃(字景熙,别字松生),曾任驻港东莞阖邑总商会总理兼司库……
然而,也有人说:“牛过蓢”和“牛角蓢”都只不过是“楼阁蓢”的讹音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