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东莞旧日的记忆(九)—— 西溪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东莞故事 |
西溪古村为棋盘式网络布局,古建筑具有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
西溪村村前有一与村面积几乎等大的池塘,池塘与村之间有一高1.7米、长170米的围墙。南北东分别砌6米高的青砖围墙,在城墙转角处的制高点建有8个谯楼,故又名八卦村。围墙与村前的水塘,将古村围成一个独立的村落。
西溪古村为棋盘式方格网络布局,全村巷道排列有序,7条横巷和11条纵巷组成四通八达的巷网,阡陌相通。其中祠堂后面的第一条横巷宽2.8米,为红砂岩铺就,其余横巷均为1.1米;纵巷宽1.8米,多为麻石和红砂岩混铺。祠堂、家庙、住宅均严格依巷而建。除宗祠为三开间三进外,其余的房祠、家祠多为三开间二进。村民房屋整齐划一,193间民居均为硬山顶的明字间和金字间建筑,统一由横门出入。
西溪古建筑在用材上,广泛采用东莞红砂石和青砖,建筑多以红砂石做门、窗框和墙基,豆青色水磨青砖墙,形成独特的建筑色泽搭配;在装饰题材上,更多采用岭南地区的瓜果等装饰题材,具有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对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古建筑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西溪古村古建筑众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尹氏宗祠、凯庭公祠、遐龄书室等
尹氏宗祠是古村最大的祠堂,占地面积373平方米。祠堂分中、左两路。中路格局三开三进天井,建筑梁架为广府地区清代典型瓜柱抬梁形式,部分构件有明代遗风;建筑全为硬山屋顶形式,上为龙舟脊,屋脊正反两面均有精美灰塑。梁头、斗拱木雕工艺精湛,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装饰性。
凯庭公祠为广府地区清代典型祠堂形式,三间二进,砖木结构。红砂岩地面、勒脚,坤甸木梁架扫金粉点缀,木雕工艺精湛,使该建筑既古朴端庄又金碧辉煌,为广府地区清代典型瓜柱抬梁形式祠堂。
觉非公祠建于清末,分中、右两路。中路三开两进一天井,右路单开两进一天井,占地面积237平方米。祠堂中路现存建筑为硬山顶,琉璃博古脊上有光绪十二年题款;正立面为岭南祠堂建筑典型的“一门两塾”制度。
遐龄书室建于清中叶,三开间两进式布局,总建筑面积162平方米。清水砖墙,红砂岩勒脚,墙体门框红砂岩包砌。抬梁混合式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具有突出的东江流域的广府建筑特色。
西溪古村的给排水科学合理
现存的35口古井多分布在民居中与村四周的古巷旁,便于取水。村中建有明暗排水渠,缓坡地势有利于污水排放,污水自上而下流入村前水塘。水塘除养殖外,还兼有消防功能。
西溪古村除建筑格局完整、历史遗迹完好外,传统文化至今盛行不衰
寮步古称“香市”,是广东省四大名市之一,古镇中最有名的商业集散地要数西溪人建立的“十三行”了,行内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西溪经济的发展。“香市”盛极一时,至今还能找到昔日“香市”红火的影子。2007年,寮步“香市”成功获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东莞作为岭南木鱼歌流传最广的地区之一,木鱼歌于2007年成功入选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村民喜爱木鱼歌,更是到了“家家解诵摸鱼儿”的地步。不论是在众人同乐的岁朝佳节,还是在休息寻乐的农闲之时,都可见老少大众群聚,共赏木鱼歌,跟着书中所述的内容情节,而悲,而喜。
多年前就一直想去西溪看看,几次去寮步都没有找到,这次,我们终于来到西溪。但因为之前没有充足的准备,我们也只是勿勿一游。。。下只要再去好好去走走。。。
这些食堂见证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