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宝推荐:阿宝,文学编辑,军事文学圈圈主,新浪热点文学圈排名第一位:军事文学圈,第二位:菜刀门文学派

文/阿宝
舒秋劲大姐戴着医生为她特别配制的茶色眼镜,满脸喜悦地递给我一本《革命精神光耀千秋》。她的右眼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患病,视力几乎为零。可从她的笑容里看不出眼疾的困扰,只有任务圆满完成后的畅快。作为见证过这本书编辑制作是何等艰辛的我(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打心里对大姐充满敬意。
《革命精神光耀千秋》是一本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读物,以我的阅读经验,这样的书很有价值,但不一定能吸引人。当我翻开样书,马上否定了以往的偏见。这是本编辑制作得相当精良的书,图文并茂,版面新颖,全彩印刷,品相上就跟我以前见过的教材类读物完全不一样,细读书中的四十三种精神,更是如沐春风,如受洗礼。
这些精神,是我军八十年来培育和传承下来的,是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的见证和保证,浸透着先烈的鲜血和生命,张扬着勇敢和无畏,铭刻着奉献和牺牲。作为一个已有二十多年兵龄的老兵,对于其中的大多数精神是熟悉或了解的,但读到书中对每一种精神如此简练、准确、生动的概括总结、提炼定位,我还是第一次,既感热血沸腾又觉神清气爽。
当我读到书中的“三个特别”精神时,不知为什么,有一种亲切感,一份久违了的激动重新点燃了我。记得九十年代初,青藏兵站部刚获“三个特别”殊荣,我作为总后的一名业余作者,跟随当时的后政宣传部长卢江林和创作室主任王宗仁老师率领的采访团来到青藏高原,采访兵站部的先进典型、英模人物,准备出一本报告文学集。我采访的是驻格尔木汽车团的一位连指导员,他是地方大学毕业,本可以去很好的单位工作,却主动要求入伍来到高原,整天带着车队往返青藏线,为修路的部队运送物资。印象最深的是车队出发前的仪式,有既有一种使命感,又有一种悲壮感,因为在通往唐古拉的那条生命线上,经常有车辆事故和战士的死亡发生。指导员的妻子和孩子虽然也在格尔木,可一年中却很少能见到他。指导员和他的战友们的事迹感动了我,采访完,我一口气写出了近万字的报告文学《你有什么特别》。
时间过去十几年了,现在青藏铁路也通车了,青藏线上的战友们也许再也不那么辛苦那么危险地工作了,但他们创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定会长久存留,激励后人。
《革命精神光耀千秋》一书,作为宣传教材,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不板面孔,会让拿到书的官兵有想读下去的愿望,读完后能汲取能量,产生动力。它是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也是留给我们用之不竭的恒久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