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测试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漫谈

(2020-07-02 04:53:33)
1. 瀑布式(V/W)
V模型又称为瀑布模型,是一种普遍的软件开发模式,其优点是明确了整个软件研发,从开发到测试的整体过程,缺点是整个过程中开发和测试是异步的,前期开发在编码,后期测试在测试,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模型的缺点在于,测试介入太晚,问题越晚发现,修复成本越高,所以当前采用较多的瀑布式模型一般是W模型,这个模型强调测试在需求分析阶段就介入到项目中来,前期的设计包括开发的代码设计以及测试的用例设计,这样可以使问题提早暴露。当然无论是V还是W模型,都是串行的,它们并不能使项目的进度提升,而随着需求变更的越来越频繁,敏捷开发因为其响应的快速性,成为另一种常用的开发模型,这里我们就不说了。瀑布式历史悠久,而且因为对于整个研发的流程定义的相当清晰,所以很多公司还是采用这一模式。

测试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漫谈

测试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漫谈

从上面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到,V和W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测试是否在需求阶段介入,测试在需求阶段介入的优势非常明显,便于产品经理,开发,测试三方对于产品理解的一致性,同时测试可以了解开发的实现逻辑,这些都利于后期的实际测试工作。其缺点也是很明确的,如果产品需求变化太多,那么势必造成提前写好的测试用例,到了实际测试的时候,不适用性太多。所以针对这一情况,项目组会严格控制需求变更,在立项初期,就必须要求需求基线,且后期变更的数量也要控制。以H公司为例,项目立项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产品需求规格书(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用户体验设计(UXD,User Experience Design)完成基线,且项目期间产品经理针对这两个文档的变更次数是受到考核限制的,同时在进入系统测试(ST,System Test)第三轮后,是禁止需求变更的。

2.各阶段活动说明
第一阶段,
未完...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Twice Nat
后一篇:2020年09月1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