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2010年6月29日,央视新闻频道《环球视线》的一个镜头:
“当月26日,当地时间晚上7点28分,在华盛顿的一个街角,两个男人迎面走近,用俄语互致问候,这上看去就像两个朋友的普通会面,可背后却隐藏着惊天内幕。
这次会面暗中被其中一个人用微型摄影机记录了下来,而拍摄者的真实身份则是美国代号为UCR的联邦特工,和他见面的据称是一名叫做米哈伊尔的俄罗斯间谍。
两天后,美国司法部宣布,十名来自俄罗斯的俄罗斯间谍嫌疑人相继被美方逮捕,另有一人在逃。这十名嫌疑人中,包括四对夫妻,他们被捕前住在西雅图,纽约市市郊十多年,看上去同普通夫妇毫无区别,他们做着普通人的工作,平日里也同邻居谈论孩子上学的事,也为孩子吵闹跟邻居道歉。
解说:
可是在美国当局公布的资料中,他们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普通。据称两名俄罗斯间谍在火车站的楼梯上擦肩而过的瞬间,他们就已经互换了外表相同的情报袋。而针对这起案件的法庭文件,看上去更像一本20世纪60年代冷战时期的间谍小说,嫌疑人被控使用隐形墨水写信,在数码相片中隐藏秘密数据,发送无线电信号,利用摩斯密码等各种途径,将在美国获得的情报,特别有关奥巴马外交政策立场等重要情报发送给俄罗斯。”
接下来,这场间谍案因为涉及了美女,在媒体上似乎演化为一场桃色事件:安娜查普曼一个女性,她被控试图要打听美国的核秘密,艺术照和艳照都在网上吸引了大量眼球。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人似乎是像电视剧《潜伏》一样,深深地潜伏到美国社会当中,比如说他们把孩子送到美国学校上学,在美国买房子,买车,置地置业,有工作,参加一些培训班等等。有人说这是一种新的模式,所谓的俄罗斯间谍是要进行一种完全的美国化,长期地潜伏美国社区。是美俄间谍战3.0版
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并没有以间谍罪控告这群人,而是控告他们非法为外国政府充当代理人起诉他们的罪名没有获取机密信息或者说文件这一条,而是其他的一些,比如说非法入境,或者拥有假护照等等。据称联邦调查局人员监视这群“潜伏者”已有10年之久。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机构兰德(Rand
Corp)的国际政策高级分析员奥里克尔说,间谍在友国活动,并不稀奇,不寻常的是:这群人为何在美国行政中心以外的多个城市活动。他说:“这像是一个旧计划,因为,它似乎是一个没什么作用,但组织严密、策划妥当的安排。”
现在,这批俄罗斯的“代理人”已经被驱逐回了自己的国家,换来的是另外四名可能是货真价实的“间谍”赴美。有评论说,在这笔交易中,美国是赢家。今天新闻里又爆出了一名新的间谍,居然已经潜伏进了微软。真不知道微软的软件里是否已经埋进了俄罗斯的“木马”?
读到这些新闻报道时,我马上想起了一本大概七八年前读到的美国小说“The Charm
School”(我想应该翻译成《魅力学校》)作者是Nelson
DeMille。这本小说发表于1988年,正是冷战结束的前夕。故事是以一名年轻的美国游客在前苏联境内某地夜间驾车失去了方向开始的。这名小伙子在路上遇到了一名神秘的男人,说流利的英语,自称曾是美国飞行员,然后是突然射来的子弹,一场可疑的车祸,小伙子神秘的失踪,但幸运的是他在失踪前把自己的发现电话通知了驻莫斯科的美国使馆。一场在苏联境内的调查就此开始。执着的美国空军武官,顺着这个线索,发现了苏联某地深藏不露的一个"校园",在这个校园里,苏联人完全复制了美国小镇的生活,人们喝可口可乐,说英语,使用美元,看美国大片,试图像美国人一样思维,而他们的教官,则是越战中失踪的美国作战人员。由此,一个更加惊天的秘密是,这所《魅力学校》多年来培养的学生,早已经已各类假身份成功登陆美国,成为美国社会里形形色色的人士,甚至就连美国住苏联使馆里也潜伏着这所学校的高材生。
《魅力学校》给我的印象如此之深,似乎不得不相信,其实各国都有自己的“魅力学校”。
连央视在内的中国媒体,虽然纷纷都引用西方媒体的评论说近期爆出的美俄谍战像冷战期间的间谍小说。但关于小说的出处却语焉不详,有的还乱说是六十年代的某小说。这也难怪中国媒体的不清楚,因为Nelson
DeMille的这本小说从来都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最近在美国也是被重新爆炒,成为热门话题,很多年轻一点的美国人才知道,竟然有过这么棒的一本间谍小说。因为这本小说发表于二十二年前,这批俄罗斯间谍是十年前左右进入的美国,他们的派遣者是否曾从小说中汲取了灵感,搞出这场“组织严密策划得当的行动”来,也未可知。
我喜欢Nelson
DeMille的小说已经有几年了。他的作品想象大胆而真实,时代感特别强,覆盖了冷战、越战、911后的反恐等多个重大的现实题材。叙事方式也多采用第一人称,简单明了,但跌宕起伏。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鲜明,我特别喜欢他塑造的纽约前警察John
Corey的性格,好喝啤酒,读面向大众的纽约邮报而不是时报,嫉恶如仇,总能从空气中嗅到阴谋的味道,把一个个或身居高层,或道貌岸然的罪犯逼到墙角。DeMille能写出一系列成功的惊悚小说,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曾在越南作战过,在军中做过若干职位,对每部作品的题材都请专家高手提供指点,经得起推敲。语言也有明快易懂的风格,适合中等水平的英文读者阅读。我曾请一名华盛顿的写作顾问推荐几名可读的作家。经典的他推荐海明威;当代的就是Nelson
DeMille。DeMille的近年作品我大概都翻阅过,但可惜中国未见翻译。只有一部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电影《将军的女儿》在国内上映过,反响平平。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关于美军中的性骚扰案件的调查,不是DeMille的代表作。期望国内有出版社也能因这次美俄谍战“发现”DeMille小说,并引进给国内喜欢这类题材的朋友。其实,小说家的想象有时会与现实惊人地相似。据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就曾在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中有所预言。所以,研究这些小说想象背后的合理性,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这也是DeMille
小说的魅力所在。
维基百科关于DeMille 的条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lson_DeMill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