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博展馆象腿人龙场馆上海杂谈 |
参观世博,相信每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我在世博园区里匆匆暴走了一天,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跟着大伙儿摸象的盲人。只能说自己摸到的一条象腿,或者更小,只是大象的一条尾巴。
来世博之前就听说了园区里是无馆不排队,无队不漫长,所以我就自以为聪明地选择了从相对不热门的企业馆区开始,但排队的情况还是出乎我的意料:电信馆,2.5个小时;通用汽车馆:2.5个小时;就连最不起眼的中国人寿馆也要等半个小时。我在思科馆前等了十五分钟后,问工作人员,入馆后能看到什么,答曰,两个短片。我喟然放弃,并翻栏杆跳离人龙。最后,我的世博之旅基本上是在园区内串行,叹服一下各个热门场馆,曲折蜿蜒的人龙中各位朋友的耐心,而不再把我的时间消耗于等待之中。
这次世博的主题号称是,“城市令未来更美好”,我的参观重点便是展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城市实践区,这里的人流最为宽松。基本可以从容探究一下伦敦的零碳馆,丹麦的自行车城市,沙特安排朝觐客的帐篷城等案例展示,就展馆来说我只进入了“太空家园”和“未来城市”两个大的展馆。所进的这几个馆,虽然内容风格各异,但最突出的共同点就是大屏幕的广泛应用。有的屏幕设置在室外,如太空家园馆入口处的“仰望星空”,对面是石油馆的大三角型显示屏。走进“未来城市”更是先以三百六十度的环幕电影震撼观众,所谓城市“图书馆”也不过是把电视机加了个书状的壳子。即使是在规模比较小的城市联合馆内,基本也是大大小小的液晶屏占据着最为醒目的位置。苏州馆内,更是把奥运开幕式上出现的液晶屏舞台再次展示了出来。我虽然无缘得以进门,但听说最热门的中国馆和沙特馆也是以巨型的屏幕见长。总结一下我感受到的世博“象腿”,应该说世博就是一个超级电影院,各个场馆就是大大小小的放映厅,放映着古代的(如中国的清明上河图),近代的(如世博自身历史的展馆)和未来的(如未来城市馆的环幕)多种图像。如果说大场馆里放的是梦幻“大片”,小场馆里则多是低成本的“文艺片”。背后里,世博又其实是一场显示器厂家的盛宴,是各种显像技术和产品争奇斗艳的擂台。内容则浮华、空洞和浅薄到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沙特的朝觐场面还是很震撼的,但42寸的液晶屏已足够)。而我曾期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实物呢?我一天转下来,总共也没有看到几件出奇的舶来品。丹麦人的自行车是中国制造的,沙特人的帐篷也是中国承包商提供的。不知此届世博是否还会评选出张裕白兰地,茅台酒这样来自全球各国的金奖产品?我估计已经很困难了。也许评选一下园区内的大小餐厅对游客可能更有点意义。
我在思科馆门前还问工作人员,你们的短片能否在网上观看?工作人员摇头说不知道。我其实自那一刻就有了一个关于世博未来的想象。再过不了几届,我们就大可不必在风雨中或烈日下排队等待来看这些形形色色的短片了。在家里的屏幕上,或者在世博体验馆里,或者干脆就在电影院里,大家看一部叫“世博”的记录片就好了。
在上海世博这个超级电影院里,有便于游客穿行于场馆间的天台步道。我一边快步行进,浏览着各国展馆的外形,一边在想:这届世博会其实是关于中国和上海的,最大的风景是浦江两岸象征财富的摩天大楼,灯火辉煌和世界各国为了掘金中国市场而刻意展示自己的广告。下一届世博将在深受债务危机之苦的西班牙举办,西班牙人或者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还能为世博拿出今日上海这样“手笔”吗?
我杞人忧天,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世博辉煌的顶点,也应该是世博消亡的加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