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们为什么要写作?--借用一下奥威尔的视点

(2010-02-19 17:31:40)
标签:

乔治奥威尔

动机

文抄公

散文写作

王小波

《1984》

写作动机

动物农场

春节大假期间,我主要猫在了家里。已经在路上奔波了一年,这个假期应该属于家人和自己。
闲暇之余,读了几本“闲书”。其中一本就是奥威尔的文集,2000年华侨出版社出版,译者为黄磊,首印只有9000册,这本在我的书架上也整待了近十年的光景,今天才被我翻了开来。
其实,关于奥威尔的作品,我都是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就已经留下了深刻至极的印象。其中的政治寓言《动物农村》,我还把原文当听力材料,来回那么过了几遍。 所以说对奥威尔的作品,应该没有特别的新鲜感。但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历经时代变迁之后,读者还能够从自身的命运和经历出发,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再感受和再构建,对幻想的作品尤其如此。手里的这本书的封底上有王小波的一段话:“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 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对小波同时代的中国年青人,当年在读到《1984》时,相信都是场终身难忘的阅读体验。但至于奥威尔描述的“老大哥”和“真理部”,是不是已真正成为历史,大概只能由读者自己方能感悟和判断。
这次重读奥威尔,印象最深的是奥氏为《动物农场》所做的序:我为什么写作。这大概是我所读到的关于人类写作动机的最鞭辟入里的认识。值得摘录如下:
奥氏在介绍了自己此前不怎么“成功”写作和生活经历后说:“我认为:不了解一个作家的历史和心态是无法估量他的动机的。他的题材由他生活的时代所决定,但是在他开始写作之前,他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态度,这是他今后永远也无法超越和挣脱的。。。。除了需要以写作作为谋生手段之外,我想从事写作,至少从事散文写作,有四大动机。在每一作家身上,它们都因人而异,而在任何一个作家身上,所占比例也会因时而异,要看他所生活的环境氛围而定。这四大动机是:
    一、自我表现的欲望。希望显得聪明,为大家谈论,死后留名,向那些在你童年的时候轻视你的大人出口气等等。如果说这不是动机,而且不是一个强烈的动机,完全是自欺欺人。作家同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律师、军人、成功的商人等人类的全部上层精华几乎都有这种特性,而广大的普罗大众却没有这么强烈的自私心理。他们在大约三十岁以后就放弃了个人抱负或者说个人意识,他们开始为别人而活着,或者干脆就是被狼狈不堪的生活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少数有才华、有个性的人决心要彻底地过自己的生活,作家就属于这一阶层。应该说,严肃的作家整体来说也许比新闻记者更加有虚荣心和自我意识,尽管不如新闻记者那样看重金钱。
    二,唯美的思想与热情。有些人写作是为了欣赏外部世界的美,或者欣赏词语和它们正确组合的美。你希望享受一个声音的冲击力或者它对另一个声音的穿透力,享受一篇好文章的抑扬顿挫或者一个好故事的起承转合,希望分享一种你觉得有价值的和不应该错过的体验。(正如我现在从事的“文抄公”的工作--相峰)
    三,历史方面的冲动。希望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出真正的事实把他们记录起来供后代使用。
    四、政治上所作的努力。这里所用“政治”一词是从它最广泛的意义上而言。希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帮助别人树立人们要努力争取的到底是哪一种社会的想法。再说一遍,没有一本书是能够没有丝毫的政治倾向的。有人认为艺术应该脱离政治,这种意见本身就是一种政治。”
    奥氏还坦陈,“我之所以写一本书,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我有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最关心的事就是要有一个机会让大家来听我说话。”(以上引文的译者:黄磊)
    奥威尔关于写作动机的这段文字,相信已经有无数文艺理论家们分析过。我也自不必再罗嗦。引起我的联想的则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社交网络的网页、微博客,但是无论中外,网络审查制度的严格与否,能够坚持在网上写作,发表各种意见、图片、游记、菜谱等等的总归不过人群中的少数人而已,以美国社交网络上调查得来的经验,这群人大概还不到网民的10%。而我们都知道,网上写写博客,发发帖子,除了极个别的“网络红人”如或者“芙蓉姐姐”这样的网络策划,网络广告案例,对绝大多数博客作者,写作是没有经济回报的。那么,他们究竟是为什么而写作呢?我曾经对网络上红红火火的博客和论坛现象感到匪夷所思,这次读到奥氏总结的这四条写作动机,不免有了与我有心如戚戚然的感觉。奥氏的时代,写作和发表都要经由出版商,而互联网时代,博客、facebook和形形色色论坛上的写作更像是奥威尔所说的不作为谋生手段的散文写作。无论是点击过千万的“意见领袖”还是如相峰这样的“文抄公”,就其动机而言,其实仍不超出奥氏所归纳的“四大动机”。奥威尔这个于六十年前即辞世的奇才,不仅曾预言过王小波一代后来所遭遇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他其实也看透了互联网时代的博客们。
    
这个假期里,还听到了一段有意思的新闻报道:在不久前举办的拉斯维加斯电子产品大展上,互动的电视已经横空出世,这个智能的电视机,不仅“被看”,而且能够观察观众,判断观众的位置和观看的喜好,自动调整画面。谈论这一段新闻的是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一对女士,她们不由地打趣:看来《1984》中置人们时刻处于“老大哥”监视之下的“电幕”(从黄磊译文)正在成为可能。听到她们的谈论,我不仅莞尔一乐,生发一点想象:

做过“1984”这场梦魇后,大洋彼岸的知道分子们对奥威尔“电幕”已经如此心存恐惧;大洋此岸,已经走过那段疯狂“历史”,转而忙于代工的东亚国(《1984》中所幻想的国家,与“欧亚国”和“大洋国”并雄)子民,早已确信“老大哥”不会再来,正等待着技术转移,承接出口“电幕”的大单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0年02月16日
后一篇:2010年03月1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