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观《南京!南京!》?
(2009-05-02 01:17:47)
标签:
南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伤疤美国 |
电影无疑是娱乐产业,但《南京!南京!》无关乎娱乐。
坐在影院的黑暗中,《南京!南京!》的黑白银幕上所呈现的差不多每个镜头都令我不忍直视。杀戮、奸淫、欺凌、背叛。看这场电影,不吝是一次对人间地狱的体验和游历。我一度坐不住了,离开了这黑暗和痛苦的包围。在电影院大厅里的柔和灯光、各类海报及华美地毯营造出的豪华安静的气氛中,我转了几个圈子,才令自己稍归平静,再度鼓起勇气才回到电影厅中继续体验我们民族共同经历过的那场噩梦。
地狱和噩梦中的魔鬼是来自东洋的日本军人。而在痛苦中我还要悲叹的是我们自己的孱弱,虽然有几个血性的汉子,但他们倒下后,留下的中国平民和女人就不得不要靠贴着纳粹标签的德国男人和美国女人来保护,靠魔鬼偶然的良心发见而侥幸存活。
按教科书上的说法,所谓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南京!南京!》撕破的是什么呢?和平、生命、尊严、贞操、亲情、希望。。。似乎一切都被魔鬼的残暴摧毁了,只有生命的的种子还在倔强地生长。
南京是我离开烟台后走入的第一个城市。18到21岁,我在这里接受了教育,真正睁开了看世界和看历史的眼睛。而关于六十年前的那场屠杀,一直是我想探究和了解的。但那场来自东瀛异族的屠杀,已经成为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一处深痛的伤疤,碰触它就是揪心地疼痛。也许小心翼翼地避开乃至忘却,则成了普通人保护自己免受苦痛的一个不得已的方法。南京城里,除了大屠杀纪念馆。实地标出的屠杀地点和国际难民营的遗址并不多见,需要我们付一番努力去探访和凭有限的资料去重构。
参观过奥斯维辛集中营和焚尸炉,纽约911的遗址等,更痛感我们对民族苦难的纪念是否曾有过有意无意的回避?以我自己为例,前几年当一部关于南京屠杀的纪录片上映时,也是因为勇气的阙如而没能走进电影院。两年前曾带一团来自美国的朋友们共同参观了新扩建后的大屠杀纪念馆。欣慰的是纪念馆明显有了改进,令参观者更容易理解和想象当年的悲惨情形;但痛苦的是,向美国的朋友们讲述那场屠杀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其实是在揭开那个另我们民族全体感到悲恸的伤疤。
《南京!南京!》的意义不是娱乐,而是用残忍和冷酷的一个个细节,在银幕上再现了当年这场局部的种族灭绝的惨烈场景。带我们回去体验,让我们成为“幸存者”,最终带着对施虐者的痛恨、悲愤和对生的庆幸等种种复杂的心情回到现实中来。
观《南京!南京!》是一场痛苦的经历,其实是因为《南京!南京!》其实是影像上的大屠杀纪念馆。
六十年其实并不遥远,有的“唐先生”却大概已经忘却了那场炼狱。我不久前就在一次盛会上遇到过一位日本留学生活十几年的先生,听说起有这么一部电影,神情不屑地说:什么年代了,还说南京大屠杀呢!
。。。
能不观《南京!南京!》?
附记:后与友人谈及观影感受,被告知他们一群人热热闹闹地走入影院,出来后竟无语。
另,关于自己民族经历的屠杀,近年波兰的电影《卡廷惨案》也是一部沉痛至极的作品。建议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