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我辈芸芸众生,无需任何造化,出得起机票就可以在空气中翱翔,俯瞰云海,上视天庭,儿时那些遥远的国度都只不过是在若干小时之外。十几年来我曾因工作搭乘飞机去往多个国家和地区旅行;在国内更是要穿梭于主要城市的机场之间。今年春节后的第一周就连乘五班飞机,其中一天之内换乘两个航班,中间再加上一程汽车,就可一日之内工作于四个城市。现代航空业的发达加上无处不在的通讯网络,颠覆了我们对工作场所的原有概念。在封闭的拥挤的机舱里,虽然无外乎是“波音”和“空客”的布局,但不同国家的航空公司却往往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整个的世界的不同。
先说一下空乘服务,亚洲的航空业起步晚些,与其他行业相对薪酬高,航空公司多数聘请年轻美丽女孩子担任空中小姐。被评为全球最佳的新加坡航空公司,明眸皓齿的新航姑娘和她们身着的充满热带风情的艳丽制服已经成为其品牌形象,加上其号称全球最新的机队,完善的娱乐设施,使很多乘客总是期待着再次乘新航旅行。即使保守的中东国家,航空公司也往往聘请外籍女孩担任空中小姐,为乘客提供热情体贴的服务。而进入欧美的航班,则颇多“大嫂”和“大叔”级的乘务员,这也与航空公司历史较长,空乘薪酬较社会其他行业没有显著优势有关。这些乘务员往往经验丰富,彬彬有礼,但有的缺乏热情和体贴。当年北京乘客状告美联航言语歧视,可能也与乘务员工作热情下降,对乘客要求产生不耐烦有关。平心而论,来往中美之间的美联航飞机,座位宽敞,设施先进,仅电影就有十来部好莱坞新近大片可以选择,所以还是成为了很多美国乘客的首选。我曾持联程票乘美联航公务舱赴美,又乘国航公务舱返回,虽然票价相近,但飞行的舒适度却大相径庭;与美联航相比,国航机型旧,即使公务舱座位腿部都难以伸开。起飞前机舱里又突然响起了刺耳的大声公告:根据民航总局某某号文件,我公司在国际国内航班实行全面禁烟,特此通知云云。本来是件好事,但用此种宣读文件的形式公布,则令人仿佛回到那个“大喇叭”盛行的年代,感觉实在不爽。难怪虽然近年往返中美之间的乘客数大辐增加,但美国乘客多数选择美联航、美西北等自己的航空公司,而中国乘客因受到签证难的限制,增加的人数有限,中国的国航和东航虽然价格较低,但还是缺乏足够乘客,有的还不得不减少航班,文化氛围是个很大的因素。
海外乘机有时可以感受到政治与治安的形式的变化。前苏联刚解体那几年,我给朋友们的忠告是多备用于小费的零钱,应付机场和俄航随处可遇的敲诈和索要小费情况;近年去美国,繁琐的登机安检令人头疼,如临大敌的气氛伴随整个旅行。
乘客也是影响我们旅行感觉的重要因素。国内乘客有些不守规定,如超重超大物品也一定要带上飞机,手机电话非要讲到飞机滑行,对安全都造成隐患,这既有乘客素质因素,航空公司也难逃责任。类似的情况在外航是很少见到的。例如新航,只要进入机舱后就严格禁止你再拿出手机来,而且要监督你关机才罢。乘客反而增加了对航空公司的信任。此外,乘客之间的气氛其实也很重要。美国人较为开朗,外向,很多人落座前总是要向陌生的邻座甚至周边乘客打招呼,一次漫长的旅行可能就变得更加愉快。中国和亚洲人则较为拘谨,常常是一言不发,令旅行更加孤独。但另一个极端就是,熟人间太过喧哗,令他人侧目,不胜其烦。报载某国内足球队在国际航班上打牌惹上纠纷,甚至引起警方介入,这是极端的例子。但有一次我又特别喜欢国人间的这种热闹,那是96年意大利对非法移民实行大赦之后,大批偷渡出去的“黑工”终于可以衣锦还乡,而且多数还有了不止一个的孩子。满机舱的“还乡团”,喧闹成了一片,我身边的这位仁兄,七八年没有见过自己老婆儿子了,虽然他浑身散发的烟焦油味道另我不那么感冒,但我还是被他们的快乐感动了。
机舱里的寒暑冬夏,也特别影响我们的旅行体会。我经历的空中酷热反而是在前去避暑的俄罗斯远东,海参崴航空老旧的图156飞机上,因为空调系统不足,干脆给乘客人手一扇,大汗淋漓之余倒还体会到服务的细心。最冰冷的经历则来自新加坡航空飞北京的红眼航班,凌晨时分冷气逼人,裹紧毛毯也无济于事。拨打新航热线投诉,层层选择下去,仍然只有电脑提示你等待,对比新航小姐的如花笑颜,真令你感叹技术的“毫无人情”。
原来我做政府官员时按国家规定出国多乘国航,现在在外企工作出国仍然首选国航,而且已经成为金卡会员。尽管国航的服务和硬件都有不足,但尤其归途中踏进机舱后那声中文问候,那种回家的感觉是外航永远不能比拟的。
(本文写于京沪航班上,首发于新世纪周刊06年某期,略改了几个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