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天津:旧租界寻迹
德租界
在 天津 近代史中,1860年至1945年期间,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德国 、 意大利 、俄国、 日本 、奥匈帝国和 比利时 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 中国 天津 老城东南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在 天津 设立租界,成为国内租界地最多的城市。同时, 天津 也是 中国 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德国 在 中国 武汉 和 天津 曾设有两个租界, 天津 德租界始设于1895年原占地1895亩。界址为:东 临海 河;北接美租界(今 开封 道东段);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自小刘庄之北庄外起顺小路(今琼州道)至海大道。占地1034亩。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张,先后占领了北洋西学学堂(今海河中学)、 三义 庄、 桃园 村一带,以及东楼、西楼附近,扩张后的德租界地界:东 临海 河;北与英租界接壤;南迄今琼州道,并从下瓦房南延至今围堤道附近再向北折回琼州道;西界沿今 广东 路向西至马场道。总计占地4200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中国 政府宣布将 天津 德租界接收。1921年 德国 政府声明,承担《 凡尔赛 和约》中有关在华租界条款, 中国 政府正式将 天津 德租界收回。
德租界的商业不发达,
所以租界内环境僻静,
适宜休息,
从而使这里开发成为 天津 最好的住宅区之一。一些达官贵人、巨富、下野军阀选择德租界作为他们居住的场所。
这里的住宅大多是哥特式和日耳曼式,
建筑格局分别墅式和公寓式两种。而且很讲究庭园的绿化和建筑布局,
大都气势宏大,
施工质量很高。
解放南路
![故乡天津:旧租界寻迹(德租界)]()

从解放北路进入到解放南路,开始进入了曾经的 德国 租界,当时这条路叫“威廉路”,是德租界修建的第一条道路,拥有的是浓厚的日耳曼风情。是当时德租界的主路,也就是德租界的中心区。

原 德国 俱乐部,今河西区解放南路与 蚌埠 道 交口 ,又名 德国 球房、 德国 总会、 德国 会馆或 康科迪亚 俱乐部,一座浓郁日耳曼色彩的德式建筑,曾是二十世纪初 德国 政客、侨民在 天津 的政治、社交和文娱活动中心。现在是 天津 政协俱乐部。德国 俱乐部与1907年落成,外观造型属新 罗马 风式,细部装饰带有典型的日耳曼民族色彩,施工精细,造型考究。可惜的是1976年地震时受损,修复过程中没能修旧如旧,对原拱形窗做了改动,也没有能保留建筑外观的细部特征。

海河中学,学校起源于1886年创办的博文书院;1895年, 天津 海关道盛宣怀创办成立 天津 北洋西学学堂二等学堂,是全国最早的公立中学,后历经德华中学堂、大营门中学、女一中、海河中学等时期发展至今。

解放南园,原 德国 花园旧址,修建于1900年左右,园内曾立起了一座 德国 皇帝威廉二世的铜像,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 战败,德租界被当时的北洋政府收回,花园里的铜像就那时候被推倒的。现在的解放南园紧邻海河中学,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情景了,是附近居民休闲的去处。

吴毓麟旧宅,在解放南路与 奉化 道 交口 处(解放南路292号),一座保留完整的西洋建筑十分抢眼,是曾为原大沽造船所所长、津浦铁路局局长,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吴玉麟在 天津 的旧宅。吴毓麟于1924年退居 天津 开始投资实业。红瓦大坡顶,门廊由双 石柱 支撑,外墙下层局部水泥饰面。一、二层为大玻璃窗,顶层筑塔楼。外观顶部有各种图案,装饰奇特多样,造型庄重、古朴,且保存较好。为城堡式日耳曼风格建筑。日伪时期 日本 宪兵曾占用此房。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来津曾住过这幢小洋楼。

吴玉麟旧宅,这处建筑是著名实业家庄乐峰于1921年建造的德式花园洋房。后被吴玉麟租用居住。建筑顶部为多坡瓦屋顶,在角部设有四锥形小塔楼。外立面为混水墙面,在建筑入口、窗间和檐口等处设有浮雕装饰,阳台用每组五个连续圆孔造型形成护栏。

毕桂芳旧宅,位于 奉化 路7号吴玉麟旧宅旁,一座德式风格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于民国。毕桂芳,生于1865年,早期 中国 外交界名人,曾到俄国留学,任驻俄领事,参赞等。1916年加将军衔,总揽 黑龙江 省军政全权。1917年毕桂芳下野。

东光 大楼,建于1920年,由 德国 建筑师设计。四层砖木结构楼房,首层混水墙面,二层以上为红砖清水墙,拱形窗与长方形窗相结合,三层转角处设大露台,筒瓦坡顶。建筑体量稳重,但凹凸变化又使建筑立面活泼。在大楼中部设三个入口,左右为外设 高台 阶设计,中间为内设 高台 阶。在中间入口处拱券上方留有“ 东光 大楼”四个大字。时至今日,虽然走过了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但建筑格局及整体造型均没有变化。历史上,这栋建筑曾作为 日本 协和印刷厂的办公用房。1945年以后,隶属于 天津 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南区稽查所。

解放南路联排德式民居,解放南路272-286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三层砖木结构联排式住宅,建筑平面布局对称,外檐为混水墙面,局部是清水墙,双坡顶,筒瓦层面。正立面一、二层设阳台,主入口上方均设雨厦。建筑正立面的凹凸造型富于韵律感。
台儿庄路
台儿庄 路,原德租界的海滨街,北起现 开封 道,南至现琼州道,东 临海 河。1895年随着德租界的开辟,航运的发展,码头的建设,临河的建筑应运而生。那时海河没有建桥,两岸往来主要靠渡船,最著名的是小刘庄渡口,直到1959年,在原刘庄渡口处,建成刘庄浮桥。1991年刘庄浮桥改建为斜拉桥,系 天津 市第一座独塔双索斜拉桥。

张勋旧宅,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东起 台儿庄 路,西至 江苏 路,南抵浦口道,占地面积16585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7平方米,为两幢独立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899年,德式建筑。张勋,清朝末年大臣,民国初年军阀,北洋军阀势力之一,1923年病死于 天津 。死后,其家属曾将宅邸转卖给盐业银行。


张勋旧宅由 德国 工程师考特、鲁斯·凯甘尔设计,建于1917年,两幢庭院式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带地下室,上筑阁楼,设老虎窗,红铁瓦大坡顶,局部作尖顶,首层为拱券窗,二层为方窗。两楼以开敞柱廊相连接,东楼一二层外设通透柱廊,东侧顶部设尖顶塔楼。西楼正面设半圆形门厅,院内有假山、凉亭。为德式建筑风格。

张勋旧宅东楼浦口道一侧

原海河工程局旧址,坐落于 台儿庄 路41号。海河工程局前身为海河工程委员会,成立于1897年,后更名为海河工程局。自1901年至1923年,海河工程局集中了中外优秀的水利专家,曾对海河进行六次裁弯取直,实施了放淤工程、河道疏浚工程。海河工程局于1958年更名为 天津 航道局。现为中交 天津 航道局有限公司办公楼。海河工程局2、3号楼建于1911年,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外檐为红砖清水墙,入口处设有雨厦、条 石台 阶,正立面设外凸观景窗其上为二层阳台,四坡筒瓦屋顶,上出老虎窗。被列为 天津 市历史风貌建筑。海河工程局2、3号楼建于1911年,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外檐为红砖清水墙,入口处设有雨厦、条 石台 阶,正立面设外凸观景窗其上为二层阳台,四坡筒瓦屋顶,上出老虎窗。被列为 天津 市历史风貌建筑。

原 丹麦 驻 天津 领事馆,位于河西区 宁波 道1号,东临台儿庄 路。为典型的 德国 外廊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带地下室,局部为三层。建筑外檐为机砖清水墙面,设有较大面积的方窗,增强了建筑内部的采光效果。顶部为多坡屋顶,大筒瓦屋面。原为张学良内宅。1928年左右曾为 丹麦 驻 天津 领事馆。

乐 达仁 旧居,位于河西区 宁波 道5号,建于民国,德式建筑风格。乐 达仁 , 北京 同仁 堂乐氏家族第十二代子孙,1914年在 天津 创办 达仁 堂,在制药中使用先进技术, 中国 古老的制药业,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波尔顿旧居,始建于1902年,一座均有浓郁 英国 风格的花园别墅,是英商纽玛斯﹒ 波尔 顿为自己建造的别墅。 波尔顿为 英国 商人,是当时中国 最早的铁路公司津沽铁路公司的财务首脑。这里曾为京奉铁路局办公地点,1912年这座建筑改为京奉铁路宾馆,张学良、李宗仁、詹天佑等历史名人曾在此居住、休憩。解放后,这里曾接待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现为杰夫幼稚园。


波尔 顿旧居,英式建筑,砖木结构,二层,局部三层,大坡顶,探檐,檐下作花饰,建筑正立面中部外凸,下为半封闭式门厅,大厅内四壁饰兽角装饰,保存较好。
下瓦房德式社区
德租界开辟后,在今下瓦房一带的 绍兴 道, 宁波 道, 奉化 道, 温州 道, 福建 路、 台北 路、 台湾 路等街区形成了一批环境僻静优雅的 德国 特色的社区,这些德式建筑多具有装饰性木装饰,孟莎式屋顶、大山墙、蘑菇石装饰等特点。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这一区域还基本保持着原貌。1976年地震后不少建筑被毁,这一带也开始了大规模拆建,建了不少新的住宅楼。

福建路

福建路1号张鸣岐旧宅,张鸣岐,清末两广总督,抗日战争期间投敌。该建筑建于1921年,为一座砖木结构,大坡顶英式别墅平房,顶部高低错落,外檐为红砖清水墙,檐长方形木窗布局活泼,筒瓦屋面,檐部出挑较大,屋顶设通风窗。整体造型造型精巧别致。

福建 路6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二层砖木结构独立式住宅,建筑平面布局为折线形对称,外檐红砖清水墙面,层间有灰线装饰,主入口凹进,以圆柱承托形成二层阳台及门廊。


福建路8,建于20世纪20年代,二层砖木结构独立式住宅,外檐为红砖清水墙,圆柱支撑二层阳台形成门廊,坡屋顶。



增延公寓, 福建 路23号,原名 德国 大院,为相同风格的五幢连体公寓形成的建筑组团。建于1923年,为 德国 侨民公寓,故称 德国 大院。

该建筑组团平面呈周边式布置,中间为花坛绿地,建筑整齐排列于四周,组团内部较为封闭,仅有一条甬道与外部相通,形成较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台湾 路的老住宅

台湾 路小学, 台湾 路一号,学校前身是 天津 德国 人学校,建于1909年1月,其建筑已经不存在了。
德国武官公寓与美国兵营

原 德国 武官公寓,,坐落于今九龙
路1号马场道 青岛 胡同2号,为当时德租界新界内 青岛 路。1924年,由 英国 人戈尔出资建造, 德国 建筑师设计的几栋公寓式别墅在此兴建。之后,该建筑曾作为开滦矿务局高级职员居住房屋。20世纪40年代后,该建筑曾被附近的 美国 兵营征用。

德国 武官公寓为二层砖木结构德式建筑,带地下室,局部为三层,建筑顶部为多坡大筒瓦顶,设老虎窗,外立面为疙瘩小卵石混水墙面。其1号楼与2号楼同时列为 天津 市历史风貌建筑重点保护等级,



原美国兵营,原天津美国兵营始建于1910年,位于当时英租界,现在的 烟台 道和大沽北路 交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7年, 美国 兵营由旧址迁至德租界二十三号路(今 九江 路)。其中,主楼曾作为 美国 军官宿舍, 美国 将领马歇尔、史迪威、魏德迈、麦克鲁、包瑞德曾先后居住于此。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 占领了 美国 兵营。1945年, 日本 投降后,美军继续租用至1946年8月。解放后,为 天津 卫生学校,现为 天津 医科大学 广东 路分校区。


美国 兵营建于1917年,院内原有大操场和13座仿英式楼房,建筑风格各异。现仅有三幢建築遗存(1、7、8号楼),建築外立面顏色均為水泥淺灰色。其中7、8号楼建筑体量变化复杂。细部处理多样,转角处的角楼成为构图中心。1号楼设壁柱装饰,建筑体量厚重敦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