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简效良
简效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7
  • 关注人气: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处不在的神——分析《最后的山神》中光的运用

(2006-06-01 00:01:39)
标签:

艺术赏析

最后的山神

光的运用

分类: 影片分析

无处不在的神
——分析《最后的山神》中光的运用

 

  《最后的山神》表层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内在却“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而作为一部纪录片,摄影师不可能对环境和人物作出过多的干预和调度,也不能由于人造灯光的使用削弱影片的纪实性。如何一方面客观地记录山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表达笼罩这种生活的原始宗教色彩,对自然光和现场光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了关键。
  纵观全片,用光上最大的特色在于大量逆光的使用,不少镜头还把太阳包含在画面中形成眩光的效果。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np_rgmi5o53kZMIOqNjhU4iCMw6arRac6d3TwjZq5V3MRlkQE2PhDJ2hSkuQDTcab1PkAHqy66S0crRCwuWw0WVhsiKW0O3bkc0xuPfzBGe0QgUr6Ii4GynSMasQOLHN_H8cHtCs-io

  运用这种手法的目的似乎很显然,就是要体现山神在孟金福心中权威神圣的地位。然而摄影师并没有止步于此,根据主人公所处的不同情景,所拥有的不同心情,相应对“逆光”这一技法作出了恰当且出色的变化。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np_rgmi5o53kZMIOqNjhU2FjJeQ7JJplMM0CvdBH0cKoaQhSL1IfqHGkcRWuF-UlDjlFU6zEHGQrwAr0h1o98_D7GmkkAIuX8TaZ-Kb2Qi7onI1I-V9Fn7aZV01TtdbpDqexMbPYTjY


  金黄的色调,巨大的太阳,舞动的剪影。在黄昏下表演萨满跳神这一段落中,摄影师利用夕阳特有的方向和色温,借着最后一次萨满跳神暗示神灵的远去,更渗透着鄂伦春人对民族没落的无奈与悲凉。
 


  一棵雕有山神的大树被砍伐了,摄影师把孟金福“有一种自己被砍伐了的感觉”体现为大面积沉重的低调,孟金福夫妇坐在山坡上,两个人沉重的剪影贴在低暗的天空上。从天空透出的那一丝光线便是逆光的光源,似乎山神的光已经不能普照在他们的身上。主人公的失落感尽在不言中。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np_rgmi5o53kZMIOqNjhU_KBfk7SLmL6x2r9l-5ROC8neD2_LV1hhhC1BOCR7F7fn9YtAW-3PB-4qQAgK6ip5lS2Vh1OeyYLoUpYpOIr4-JBjlLAnXnQLRJl9-IqM7py


  定居以后鄂伦春人已经不再在正月十五祭月神了,而孟金福却执着地坚守一贯的传统,深信此时月亮神仍然在天上望着人们。微弱的月光,撒在孟金福的胳膊上形成隐约的轮廓,低调的逆光运用,正是大量的细节丢失和黑暗中微光的点缀,使画面弥漫着一种原始却神秘的宗教色彩。
  逆光可以说是全片光的运用的骨架,不仅可以突出被摄主体,还支撑着全片的光影基调,着重把各种“无形”的神通过逆光加以表现。而对于日常生活的其它细节的刻画,光的运用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种用光技巧就借用了自然的“道具”——雾和烟。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np_rgmi5o53kZMIOqNjhUzYmbmQVcd17q44ZbiMNSWXFdBUVCBivXkVqWOBBx9_avD0elVnkaZFXexUr4BLDkQ0M1vrPxEN9L1CZ0J6zGwwFDrv0AMy_L8WtDqS0XQ6-PaJAwI5qUK8


  孟金福妻子在住处煮食所产生的烟,一方面描写了他们的日常煮食这个细节,另一方面利用烟的大气透视效果把从顶上照进来的太阳光显现出来,或许是在暗示住处的简陋,从而体现孟金福夫妇执着的信仰,又或许是在暗示神明在他们头顶守护。无论摄影师的意图是什么,没有烟这一“道具”的话,整个场景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np_rgmi5o53kZMIOqNjhU66WQPeJn1Twa8kis76l_KqcX3xSNc0Ji4GlosqscVMWo3wpCAE4AH4Q1TTWPC0Z0XAo9sxDGajANq7qNcRkslzbqK9gaphkjjfBFY3QH5qIqE7xUNv5i74

 
  潺潺的流水声音,烟雾缭绕的岸边,模糊的背影。与郭宝林一家同游一天,传统和现代,原始和先进,游牧和定居,经过如此激烈的文化碰撞和冲击,鄂伦春人心里究竟充斥着多少矛盾?千头万绪皆散发自一个朦胧的背影之中。
 
  动物越来越少了,过去狩猎技术高超的孟金福如今如为无米炊,只能无奈地在浓雾之中听着仅有的动物声响远去。孟金福迷茫的表情在浓雾中显得更有深意。
  因为烟和雾都对光线具散射和衍射作用,特别能创造空间的深度感,利于营造特殊的气氛环境。
  另外,有意识的色温控制也体现摄影师的良苦用心。
 
  鄂伦春有一首歌唱到:兴安岭的大树有多少根,请问问我们鄂伦春;兴安岭的动物有多少种,请问问我们猎人。孟金福眼看着树林越来越稀,动物越来越少,常常感到山神离他远去。在叙说这一状况的一组镜头中,摄影师故意不准确还原被摄物体的颜色,而利用暗黄的画面来表达孟金福心里无可依托的孤独。
 
  当然,画面中更普遍的是运用的顺光拍摄来表现孟金福夫妇的日常生活细节,正是这样丰富的光线表现形式,才能在客观丰满地记录鄂伦春人生活的同时,表现一个神无处不在的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