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的父亲母亲镜头运用叙事结构 |
分类: 影片分析 |
儿子臆想中父亲母亲的爱情
——分析《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镜头运用
相框中的过去——风格化的长焦镜头
本片基本上是由大量风格化的长焦镜头支撑起来的。浅景深的长焦镜头、主观长镜焦头,平移长焦镜头、横摇长焦镜头等等,一个个具备独立叙述功能的单镜头企图把主体人物的情感纠结从时代环境和空间环境剥离出来,构造理想化的,简单纯洁的父母亲的爱情。
父亲和母亲初遇时对双方的特写镜头、母亲多次遥看父亲的镜头、送公饭时对饭碗描述的镜头、现实与过去两次织布的镜头、在前井打水的镜头、多次奔跑的镜头……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长镜头奠定了风格鲜明的影片基调。
相框式的叙事结构——黑白镜头的运用
本片开头和结尾都采用黑白镜头拍摄现实的部分,而在传统的电影观念里,一般作为回忆的段落才会处理成黑白的。我觉得这样处理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根据情节内容和导演的意图来决定的。
首先,现实的内容是一个关于葬礼的故事,没有笑容,没有愉快的情绪,只有沉痛的怀念和对死者的眷恋,再加上下着雪,又是冬天,所以出现在黑白镜头中灰蒙蒙的天空和沉重的大地恰恰可以衬托严肃、悲痛、压抑的气氛;其次,对于儿子在室内跟村长和母亲的对话场景,黑白的色调配合标准镜头的运用,增强了纪实的效果,跟影片中段所运用的彩色画面表现近乎童话式的爱情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是两头黑白中间彩色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给人以相框的感觉,只是相框是旧的,当中的相片却是儿子心中鲜艳动人的过去。
追逐爱情——对奔跑的镜头表现
本片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女主角奔跑的影像。女主角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奔跑。
第一次奔跑表现了母亲和父亲初次见面时激动的心情。奔跑前摄影师对父亲和母亲都运用了长焦和背景虚化(短景深)的慢镜头进行特写,不同的是对父亲采用追拍的手法,对母亲则采用静止的镜头,一动一静,暗示父亲从此进入了母亲的情感世界。这两个特写为母亲的第一次奔跑作了铺垫。母亲开始奔跑时用的是长焦加短景深从侧面(横向)追拍母亲奔跑的情形,背景稻草的高速后移意在表现母亲对父亲一见钟情的激动。然后经过镜头摇动由横向追拍变成从背面进行纵向拍摄,然后镜头慢慢从平视上升到俯视,把母亲的奔跑放到了群山环绕的背景之下,一直兴高采烈的跑过曲折悠长的路回到家中。
第二次奔跑表现了父母离别的情景。此处导演不惜浓墨重彩用了足足两分钟时间来刻画母亲得悉父亲离去的消息后携着一碗饺子追赶父亲的情景。与表现母亲第一次奔跑时用的镜头不同,这组奔跑镜头快速切换,大量采用平移追拍表现母亲心情的焦急,另外用了不少的原地摇动长焦镜头拍摄母亲由远及近再及远的奔跑情况,表现母亲不断寻找捷径追赶载父亲离去的马车,却像遥远得永远也追不上。
第三次奔跑表现的是父母久别重逢。因为当时母亲带病在身,身体虚弱,所以这次用了长焦慢镜头来拍摄母亲步履蹒跚地向小学跑去。慢镜头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延长母亲在镜头中跑步的时间来放大母亲在长久压抑后内心无尽的喜悦。
第四次奔跑出现在片尾处。采用连续叠化的镜头组接方式,使黑白与彩色、现实与回闪的情景交错呈现,重温了父亲和母亲从相见、相爱、相离几十年的情感经历,最终以一个定格的奔跑镜头作为全片的结束,使奔跑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母亲的奔跑作为本片的一大特色,不同于过往对爱情温柔细腻的表达,突出了母亲对爱情的执着,为这段爱情注入了力量。
路的那头是何方——对同一条路的多个镜头描述
村子和县城,就由那条路连接起来。无论在表达现实的黑白镜头还是表达过去的彩色镜头中,都多次重复出现了这条路:儿子从城里回来、父亲第一次来到村庄、父亲的被迫离去、母亲在路旁等待父亲回来、母亲带病上路寻找父亲等等(具体每个场面用什么镜头就不细说了)。正因为全片的视角都集中在小小的村庄里面,那条路一方面代表的正是遥远陌生的县城,另一方面增加了村子的神秘色彩,为父亲母亲含蓄而深刻的爱情提供了一个虚化的背景环境,弱化了影片的剧情,强化了各组父母亲接触的镜头所体现的情感碰撞。如果没有了在不同情景下对同一条路的多种镜头描述(加上儿子的画外音“听父亲说”,“听母亲说”,“听支书说”,“听乡亲们说”等)对这段爱情所处的环境一次次进行虚化,影片就剧情会显得漏洞百出,父母亲的爱情会变得莫名其妙。
张艺谋对本片的每个镜头都精雕细刻,运用长焦镜头特写、高速(慢动作)等镜头表现手法构造出理想化的一组组唯美画面,充分体现了父亲母亲纯洁真挚的情感。这里只选取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几组镜头进行分析,希望能加深对镜头的运用的理性和感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