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陪孩子练钢琴?

(2012-07-31 13:02:46)
标签:

教育

钢琴

育儿

兴趣

父母

家长

有朋友儿子练钢琴,练得很轻松,考级也很快。考过十级后,孩子说:“终于过十级了,以后我再也不弹琴了。”妈妈说:“十级仅仅是逗号,不是句号哦。”但孩子说:“不,就是句号。”在作文中,孩子写到:“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回到几年前,当妈妈问我学不学钢琴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她:不。”

 

另一个朋友的儿子喜欢游泳,于是给他报了游泳训练班。在学了三种泳姿之后,坚决不再学了。每次去游泳馆,儿子都会问:“我们是去玩?还是去游泳?要是玩我就去,要是去游泳,我就不去了。”

 

和很多朋友交流,发现类似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父母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多一些兴趣爱好,多一份艺术修养,但这样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兴趣,还是在摧残兴趣呢?

 

常常,当我们对孩子本来就很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所谓的兴趣“培养”时,兴趣就不成为兴趣了。我们的“培养”常常意味着经年累月的按部就班的练习和提高,意味着不断地去和他人水平相比较,意味着要去参加各种比赛和考级,最终,把孩子付出的努力转化为一张张可以证明自己水平的证书——这才是父母和老师所追求的。至于孩子快不快乐,辛不辛苦,没有人在意,或者说即使在意,也认为是必然之举。父母在孩子不想学的时候,常常是哄着学,威逼学,为了“培养”兴趣,各种手段都用尽了。

 

小孩本来就充满好奇之心,他们需要的不是对兴趣的培养,而是对兴趣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再去提高。可惜,大多数家长都是以培养之名,行摧残之实。

 

假设我自己就是前面的那位父母,若早知道了这样的结果:儿子考过十级后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弹钢琴,我还会不会送自己的儿子去练琴呢?我不知道其他父母的选择,但若是我,我是不会让他去弹的,若他真的喜欢弹,我会让他练,但不一定去考级。我认为保护孩子对钢琴的热爱,远甚于得到一张十级证书。

 

当然,其他父母可能不会同意我观点。他们说:“即使孩子说讨厌弹琴,不再弹琴,但他以后说不定会再喜欢弹,并且发现弹琴是一项很棒的技能和修养,同时给他带来各种展现自己的机会,你不强迫他学,他哪有今日的成就,以及日后的机会呢?”

 

这样的论调是多么熟悉啊!当父母和老师逼着孩子题海战术,连假期都报各种补习班的时候,他们不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在他们眼里,只要最后能考上大学,学生对学习感不感兴趣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他们考上了大学后,说不定某天会回过头来又喜欢上学习了呢!说不定某天会回过来感谢你当初逼他们呢!

 

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学子最后不都是万分感谢父母和老师在自己最讨厌学习的时候,用各种手段威逼利诱,才让自己能有最后的成就吗?

 

这样的剧本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在一边大声呐喊不合理的教育扼杀人的天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又在为其鼓掌,并在潜意识里屈服并接受了这些不合理,看着自己的孩子承受不必要的伤害,却认为是正常的并因熟视而渐渐漠然。

 

关于中国教育,大家常说:中国学生,虽然成绩考得好,但创造力却很低。我想说的是:讨厌弹钢琴的孩子,大多最好水平也不会很高,即使是少数弹得很好的孩子,他们身体中的某些关于音乐的灵性,也随着他们的讨厌而永久地失去了。

 

也许有父母说:你说的大道理我都懂,但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又没有培养儿女的经验,等你到了那一天,看你怎么办?

 

我女儿还小,但过几年,我也会亲身面临这些具体问题。不过,即使在今天,关于这些问题,我也有自己的思索和部分答案。

 

几年后的某一天,也许我女儿会对我说:“爸爸,我想学钢琴,我也想象某某哥哥或姐姐那样,弹得一手漂亮的钢琴。”

 

我会说:“这个好啊,弹钢琴不仅可以提高音乐能力和艺术修养,还能锻炼一个人的性格呢。但是,学钢琴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而且刚开始弹的时候,手指头都要疼一段时间。虽然爸爸和妈妈会想办法帮助你,支持你,但你还是免不了要吃点苦的。你真的要学吗?”

 

这样,一开始就让她明白学琴的好处和苦处,让她对过程有一个准备。其实,当孩子对将来的辛苦有一个预期后,其承受能力也会更高一些。也许以后,她会说:“爸爸,学起来虽然有点苦,但并不象你说的那样很苦呀?”

 

大多数家长一开始隐瞒了学琴很苦的事实,引诱孩子主动提出学琴,以后孩子苦得想退出的时候,又说:“当初是你主动的,你怎能放弃呢?”把责任推给孩子,让孩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

 

虽然学琴的漫长和辛苦是免不了的,但并不表示这个过程不可以变成一种享受。当我女儿开始学琴之后,她学的每一首曲子,以及学的过程,我都会去试着了解。每天,我还会抽出时间,听她表演一曲。相比于把孩子一个人关起来苦练,让孩子在家人面前表演,更能让孩子兴趣盎然,而表演,本身不也是一种练习么?

 

如果老师叫她每天练琴半个小时,那么我会只让她每天练10分钟,理由可能是练琴会吵着爸爸妈妈。如果平时里她有好的行为表现,比如星期天出去玩,她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对老人表示尊敬,守时等等,那么我会奖励她多练5分钟的时间。奖励的时间可当天用,也可以存起来以后用,也可以一直不用。

 

父母常常希望孩子多练一会,再多练一会,老师要求练半个小时,父母则希望孩子练一个小时,甚至希望她主动地高高兴兴地一有时间就练,任何再有趣的活动,按照望子成龙父母的要求,也会变成世间最苦的差事。事实上,如果孩子喜欢练并一直对弹琴充满兴趣和渴望,只练十分钟的效果,远远超过被逼着练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效果。

 

当她练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她的进步很快,我会提议:“你进步太快了,要不我们把每周上一次课改成每两周上一次课?”然后让她来选择。进步再快的孩子,在99.99%的情况下,不会以钢琴为生,也不会成为顶尖的钢琴演奏家,没有必要去赶进度。所以,除非她很爱弹,并且自己有极强的主动性和一定的追求,才让她选择更辛苦的历练。

 

如果她的进步一般甚至很慢,我又该如何提议呢?我会对她说:“有音乐天赋并在音乐上有所成就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我们既然天赋一般,那就主要以培养兴趣、音乐修养和欣赏能力为主,考不考级,多久考级都不重要,要不我们把每周上一次课改成每两周上一次课?”

 

我会提前了解她将来要上课要练的曲目,然后找来CD,和她一起欣赏。我会让她一边听,一边在不发声的琴键上(或许是拔了电的电子琴?)空弹,看自己的手指跟不跟得上CD中大师的演奏,同时假想CD中放出的美妙琴音,就是自己弹出来的。

 

慢慢地,我也会找一些她不考的或老师不要求的曲目,和她一起欣赏,然后让她试着自己去弹。平时里,我会和她交流,告诉她我最喜欢她弹的哪一首曲子,同时问她最喜欢的曲子是什么。让她知道她练的曲子,是有人关心、有人欣赏、传承不朽的大师之作,而不是成天折磨她,让她痛苦的烦味之音。

 

如果她感到辛苦,感到厌倦,我会适时的鼓励她,陪她想办法去战胜这些可能是练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的暂时的挫折。如果她多次的抱怨,并表示出对钢琴的极力反感,我也会尊重她的选择,放弃继续上课。但同时鼓励她保留这项兴趣,时不时地给父母或亲戚露上一手。

 

这就是我现在所能想到的种种情况和措施。当然,实际过程中,肯定会有更多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父母适时发现症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从一开始,父母就一定要坚定的明白:练琴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演奏家,而是让孩子在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对钢琴的兴趣更加深厚。所以,父母应:①为孩子描述成功的美好时,也要让孩子对过程的辛苦有一定的预期,并保证会随时和她一起去面对困难;②提前预测可能的困难,并提前想好对策;③多花时间参与整个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孩子一起分享过程的艰辛和欢乐,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的信念是:无论是学习、练琴、或是其他孩子成长中要经历的事,通过父母、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都可能变成是充满乐趣、充满欢笑、让人享受的过程。如果孩子最终感到疲惫不堪或充满怨言,那么我会认为是我自己做的还不够多,或者自己的能力不够没找到有效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