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2010-11-21 08:45:13)
标签:
杂谈 |
32.
能主动想起的记忆是外显记忆;不能主动想起的是内隐记忆。再学习的节省和启动效应可以表明内隐记忆的存在。某些类型的记忆常常是内隐存在的。
设想这样一段我和李四之间的对话:
“你还记得前年你和张三一起看过的一部电影吗?”
“前年我没和张三看过什么电影!”
“那你过来看看我电脑上播放的这部电影,你看过吗?”
“嗯,这部电影我是看过的,不过我记不得名字了,大概的情节还记得。对了,我是和张三一起去看的,是前年吧?我还记得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呢!”
我们的大脑,是记忆信息是海洋,我们能主动提取出来的记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记忆,都埋在这个信息海洋的最底处,我们是无法主动将它们提取出来的。心理学家把那些可以主动提取出来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在大脑中存在但却无法主动将其提取出来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
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随机选两组学生,给其中一组呈现一列无意义的音节,然后诵读一遍,几天后,测试这些学生是否还记得这些音节。大多数学生恐怕一个音节都不记得了。此时,将这列音节呈现给这些完全不记得的学生,让其诵读一遍,然后尝试将其背出,如无法背出来,则再读一遍再背。那么可能这组学生,平均下来,在诵读五遍后,就能将这列音节背下来了。而另一组以前没有读过这列音节的学生,则可能平均需要诵读七遍,才能把这列音节背下来。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尽管在外显记忆的测试中,学生对接触过的信息好象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却可以在接下来的背诵任务中,节省背诵的时间。这种再学习的节省现象证明在记忆系统中,这些信息仍有痕迹存在,并未完全遗忘干净。这些存在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因此是一种内隐的记忆。
在一个实验中,选取患有失忆症的病人,给其看一些英语单词,过一会他们就全忘了。但给他们几个字母,间隔空几个位置,让他们补上其他字母,组成一个完整的单词,实验发现,这些病人更容易补成他们曾见过的单词。例如,b_g,可补成big,bag,或bug等,如果事先看过的单词中有big,则病人更容易补成big,如果看过的词中没有big,补成big的概率就要低得多。
此实验中表明:先前对信息的接触,对随后的与此信息相关的加工有一定影响,使得加工更容易或更有倾向性。这个现象又被称为启动效应。启动效应在对正常人的记忆实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不需有意识参与的、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的记忆,也是一种内隐记忆。
另外,很多记忆,如:人脸、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人生的一段经历,等等,都是无法用语言符号或其他方式进行精确编码的。当我在大脑中回想自己最好的朋友李四的长相,只能得到模糊印象。在回忆时,我并不知道,对于李四长相,哪些细节我记得住,哪些细节我记不住。但如果给我呈现两张照片,一张李四的,一张和李四非常象的,我还是能正确分辨出哪一张是李四的。有时候,我看到的李四,和昨天有细微变化,比如说脸色有点不同,我一样可以感觉得到,分辨得出。这些例子可以说明,在我大脑的记忆里,对李四的长相有非常精细的辨别能力。象这类无法精确编码的记忆,其中有很多信息都是内隐的,我们无法外显地提取出来,但在某些场景或任务中,我们能够发觉这些信息的存在和影响。
还有一类记忆,叫程序性记忆,是指我们记得如何做某事的记忆,比如说,骑单车、游泳、打篮球等等。这类记忆无法用言语清楚表述,需要在实际实践中逐渐获得,一旦获得后也不会遗忘。这一类记忆也是内隐记忆。
与程序性记忆相对的是陈述性记忆,其特征是记忆的内容在需要时可以用语言陈述出来。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记忆是可以进入意识并被觉察的,因此是外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