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曲声 想那月色
标签:
文化读书随笔古典音乐 |
分类: 古典音乐 |
http://s2/middle/57fe2b78g7e1ae735be01&690
月光还没褪尽,幽绝不可言传。如果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升C小调作品第27号之二)中的第二章来形容苏文纨是合适的。李斯特称这短短的第二章为“两个深渊间的一朵花”。苏文纨的心灵深渊的一朵花恰在那样的月色下绽放了。
每次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总觉得恍然在梦中。肯普夫曾说《月光》第一章的柔板有印象派的萌芽,三连音轻声细语,音流上闪烁着微茫之光,从深暗中浮起那忧心忡忡的主题。名家的评价当然是对的,可是,除了微茫之光外,那种迷惘、那种缠绕不开的华贵却是我听《月光》的特别印象了。
贝多芬的《月光》是太流行了。太流行的作品对艺术家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电视上的钢琴比赛,很多青少年在弹《月光》。我总是很担心,我担心他们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不深,年轻的岁月像轻轻的扁舟,载不动许多忧愁。
《月光》的末章也是很好的。快要临近结束前,忽然肃静,转为柔板,低声部接连两小节中轻轻弹出两声八度齐奏的音程,让人在无尽的月色下徘徊。
贝多芬的《月光》的柔板有印象派的萌芽,说起来,印象派大师德彪西著名的钢琴曲——《贝加莫》组曲的倒数第二乐章《月光》也是款款深情,使用了不谐和音,如水银般流泻的月光,使人在朦胧神秘的色彩中增加了忧郁的印象。德彪西是个追崇旋律优美的作曲家,他的旋律不是古典音乐那种长乐句的旋律,而是使用了短的旋律片断,像彩色玻璃片般嵌合在一起。这两位巨人的《月光》都有说不出的凄美与婉丽。
有时我曾突发奇想,如果把丰子恺的漫画“人散后,一轮新月天如水”跟贝多芬、德彪西的《月光》搭配,组成音画世界那真是奇妙无比。当然,丰子恺的这幅漫画是纯净的,心止如水的,即使他听了贝多芬与德彪西的《月光》也是会一样的从容。像丰子恺这样的读书人自有魏晋人的风度,他看透了名利沉浮的世态,自求心灵上的海阔天空。听那样的曲声,想那样撩人的月色,这种情感绝不是苏文纨们所能理的。
http://s1/middle/57fe2b78g7dd3b548ac20&690&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