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章不染尘
标签:
文化读书随笔杨振宁 |
分类: 书话与闲话 |
值得依赖的思想,是建立在坚实的人生根基之上的。杨振宁教授的父亲是著名数学家杨武之。他在《父亲和我》中,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生活与求学历程。文笔淡雅又从容,写到情深处,理性的铺陈就自然地变成感性的抒发,令人心动。
杨振宁的成就源于父亲孜孜不倦的教诲与他不平常的人生经历。1941年,读西南联大物理系时,他受过吴大猷教授的影响。1946年,注册为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后读博士,受到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的极大影响。1961年1月,杨振宁看电视看到肯尼迪就职典礼上诗人佛洛斯特朗诵《没有保留的奉献》时若有所悟。1964年春天,他加入美国籍。1984年,他在一本论文集坦然写到自己加入美国籍的事,他在回忆父亲杨武之教授的中国心时说,“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对父亲的感情,杨振宁真是情何以堪。1945年8月28日,父亲为杨振宁送行去美国的一段描写看出了父子间的深情。杨振宁这么写道:
等了一个多种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己。
可以说,这是一段可与朱自清《背影》比美的描写。情到深处,父亲慈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杨振宁说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其哲理有永存的价值。他对父亲的感情表现为一颗日益强烈的中国心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杨振宁教授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音乐声中冉冉上升,想到父亲如果能目睹这历史性的象征中华民族复兴的仪式,一定会更激动。“国耻尽雪欢庆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记得1980年出版的《杨振宁论文选集》英文版扉页上有四个中国字:“献给母亲”。
对科学乃至艺术创作,杨振宁教授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他说,在每一个创作领域里,品味加上学力、性情和机缘,决定了风格的高低,也决定了贡献的大小。关于宇称不守恒的研究,杨振宁教授认为,“从十分复杂的实验中所引导出来的一些对称性,有高度的单纯与美丽。这些发展给了物理工作者鼓励与启示,他们渐渐了解到自然现象有着美妙的规律,而且是他们可以希望了解的规律。”美与物理学的关系何在?杨振宁教授以虹和霓极美的表面现象为例,说明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了解折射与反射现象本身,能从一个包容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显示了极深层的的理论架构美。杨振宁教授认为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等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杨振宁教授引用了布雷克(W·Blake)的不朽名句来描述: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做学问,搞研究,杨振宁教授认为要有一种理解的精神,一种勇气,要形成taste(品味)。中国的教育方法代表了东方文化传统的教育特点,使造就的人胆子太小,随时都会觉得一切问题前人都已经做过了,我不应该也不必去做,或者不可能走出新的道路来。对此,杨振宁教授非常坦率地指出:在这一点上是要吃亏的。学问学问,只学不问是不对的。《中庸》上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可取之处,但总给人一种小心翼翼做学问的感觉,不符合现代社会敢于创新、勇立潮头的发展趋势。
杨振宁非常欣赏物理学家狄喇克的文章,说他有一种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觉。狄喇克的文章没有一点渣滓,你跟着他走总觉得妙不可言,而且最后得出的是没有人能预先想象得到的东西。其实,杨振宁教授的文章,也是真正的秋水文章不染尘。《杨振宁文录》中的《邓稼先》一文,早就是享誉四海的美文。他的书中关于家人及自己,关于师友,关于中国,关于科学及科学文化,关于美及宗教,关于教育的论述,早已超越了一个物理学家应有的身份之义。杨振宁教授的胸襟与眼界真的非常开阔,读他的书可以得到很多教益。我想,萨缪尔森的一句话可用来形容杨振宁教授的学术生涯,并为后来者志之:“我更多地寻求的是一种开放感,不完全感,并竭力探索一种未知的世界,而不是封闭的形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