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库车龟兹苏巴什故城克孜尔尕哈烽火燧新疆清真寺玄奘佛教旅游摄影 |
分类: 新疆 |
艾提尕尔清真寺还在脑海萦绕,邦克楼上阿訇的呼喊声还在耳边回想,圣城喀什似乎并未离我远去,新疆境内的另一座维吾尔族名城——库车则已经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说起库车可能许多朋友并不知道,但我要提起它另一个名字——龟兹,相信喜欢历史的朋友就不会陌生。
这座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大国,从张骞出西域时与中原王朝交往以来,一直在中国的边境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但时叛时附于中原战争不断,更是在汉朝和唐朝成为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班超、吕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大将)等英雄豪杰在此建功立业,又有无数的无名将士长眠于此。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就是历史。
然而作为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被征服者的龟兹,却在文化艺术上征服了强大的中原王朝。那曾让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们如痴如醉,并让一代英主唐太宗翩翩起舞的“胡风”乐舞,就来自龟兹。
武力上的被征服者往往是文化上的征服者,这也是历史。
原本以佛教为国教的龟兹在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喀什噶尔汗征服之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现在新疆的维吾尔族中心之一。只是可惜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注意,不是《天龙八部》里的大轮明王鸠摩智,那人是金庸先生借用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名字虚构出来的)所著的古书佛经都已消失在了无情战火中,而唐玄奘当年西行时所见到的佛教兴盛、歌舞升平、农商发达、都城宏伟、王宫壮丽,在规模上堪比长安的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则已随着塔里木盆地的漫漫黄沙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圣城皇宫、英雄豪杰,到头来无非是黄土一堆、土馒头一个而已,这还是历史。
(这是位于库车老城的大清真寺,其规模不在著名的艾提尕尔之下)
曼妙的龟兹音乐,绚丽的龟兹舞蹈,和它们所代表千年大国都已经化为了库车城郊苍凉戈壁上的苏巴什故城和克孜尔尕哈烽火燧。
苏巴什故城实际叫“苏巴什佛寺”,又名“昭怙悝大寺”,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地面寺庙遗址。波涛滚滚的库车河穿城而过,使故城的东、西两寺隔河相望。据说,这条河就是《西游记》里的“子母河”,这也就是喝了河水后就会怀孕的那条河。说到这条著名的河,大家想到了什么?对,女儿国!那让无数男士魂牵梦绕的女儿国和那温柔多情的女儿国王。
无情的御弟哥哥早已取经归来,不朽地矗立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大雁塔下;但那多情的女王陛下,你如今又身在何处呢?
古河尚存而女儿已逝。
苏巴什故城始建于东汉(公元1世纪),兴盛于隋唐(公元6至8世纪)。唐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时路经此处,见龟兹寺庙僧侣云集,香火甚盛,便在这里滞留两月余讲经弘法。“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这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龟兹佛教鼎盛时期的昭怙厘大寺(苏巴什故城)的写照。从中不难想象当时这里高僧云集、佛事兴隆、晨钟暮鼓、梵音高唱的壮观景象。
昔日香火鼎盛的佛国大寺如今只剩下了眼前的残垣断壁。遗址中依稀可辨的大殿、佛塔、僧房和残墙,从砾石遍布的古河床一直延伸到远处雪山的脚下。
我主要参观的是苏巴什故城的主要部分——西寺。此处尚可见有高大的佛殿残墙,残留的佛教建筑也比较多。
在一片废墟中赫然而立的佛塔,是西区寺院建筑群中目前保存最好,最壮观的一处景象。
佛塔塔基呈方形,塔基南有斜坡通道可直达佛塔的二层平台。佛塔由四个部分构成,在佛塔二层平台上有经过修复的原建于佛塔上方的中心柱支提佛殿,现残存后甬道,宽约1米,仅容一人通过。这是苏巴什故城的标志性建筑,感觉极像印加人的金字塔神殿。
登上佛塔可将整座苏巴什故城一览无余,佛塔、僧房、佛殿、禅房组成了庞大的佛教建筑群落,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气势雄伟。从眼前的景象可以想见当年佛教昌隆时这座寺院的雄伟与繁华。
作为一名旅行者,我来此并不是为了考古,而且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去从中发现什么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但是这一处处饱经风沙的土墙石堆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只要认真观察,许多角度都可以拍摄出很不错的照片。以下的照片可以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于我这个没有什么想象力的人来说只是觉得这样角度和石块特别。
而此处的每一颗沙粒都代表这一段历史、一个辉煌,整个苏巴什故城就是一部厚厚的龟兹历史。
坐在昔日玄奘的讲经台上,慢慢地翻看着这部用战火和鲜血写出的龟兹兴亡史,风沙从远处的戈壁深处吹来,传说中的女儿河从身边流过,游人的心灵仿佛已经回到了千年以前,回到了那个英雄云集、风云聚会的时代。
感受完盛唐豪杰的气势,我的下一站是大汉英雄留下的不朽。
克孜尔尕哈烽火燧是新疆所保存最为壮观的烽火燧之一,在维吾尔语中,“克孜尔尕哈”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之意。
这座建于汉宣帝年间的巍峨的古军事建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犹存。
烽火燧实际上就是烽火台,其作用于长城上的烽火台一致,实际上就是军事信号站。
烽火燧平面呈长方形,下粗上细,由基底向上逐渐缩收呈梯形。烽火燧主体系夯土所筑。烽火燧上部以木柱为骨架,顶系土坯垒砌。上建望楼,木栅残迹尚存。由于长期风化,端部区呈凹陷状,形成一大槽。烽火燧西侧尚有坍塌的废墟,为古建筑物掉落的遗迹,据说原本可由此登临烽火燧之顶。
克孜尔尕哈烽火燧如同就像两个并肩站立的哨兵般,孤独地矗立于黄土蓝天间。
它巍然耸立在这里,不说一句话,不给任何人任何东西,它已经老了,只让你看它几眼就行了。这样很好,谁也别想再掌握它,站在它的上面,因为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新疆大地上已经不需要战争,不需要滚滚的狼烟和熊熊的烽火。
有关烽火燧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在维语中,“克孜尔”是“姑娘”的意思,尕哈是“居所”的意思。“克孜尔尕哈”就是姑娘居住的地方。古时候,龟兹国的一位公主长到16岁的时候,和一个穷人家的小伙子相爱了。然而,贵族人的头与穷人家的头是不一样的。(古龟兹国为了阶级等级之分,从小就要把贵族人家新生儿的头枷扁。这是不是很变态?不过想想这与古代汉族富裕家庭给女孩裹脚可能是一个道理。)等级观念使他们不能成亲。于是小伙子乔装成一个巫师,为国王算卦时说他的宝贝女儿要被蝎子毒死,必须住在最高的地方,国王就把女儿送到了烽火燧之上,于是小伙子就时常攀上烽火燧和自己心爱的人相会,后来被国王发现了,用乱石把小伙子活活砸死在烽火燧之下,公主悲痛欲绝,最后在烽火燧之上绝食殉情。
幽怨的胡笳,柔静的冷月,如今岁月还在诉说着什么呢?
没有了战火的硝烟,也没有传说中的殉情,如今的烽火燧只是默默地看着西下的阳光照射在这片和平、富饶的土地上。
在库车建立烽火燧,表明在西汉宣帝时期,中原王朝已经在新疆南部建立其统治,并驻扎军队。大汉雄风已经刮过了广漠的西域大地,守护着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商队,保护着中西方文明的交融。
新疆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土地!不需要欺骗,不需要造假,这已在丝绸之路上屹立千年的连体双塔经典造型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绝不容任何人将其分裂出去,如果有人胆敢这么做,我们不会在乎让这座已经沉睡千年的烽火燧之上再次燃起熊熊地烽火。
七月经历美丽而特殊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