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笔记 |
1
我一直以为,史诗的标准之一,就是剥除繁冗琐碎的种种,而直达人类与世界宿命之交的根源。欲望与激情交织的事件丛林,时间飞流而过,而生命如稻草般起伏。《伊利亚特》是两群人在神的意志下灵魂与身体的矛盾过程,而《奥德赛》是一个人在广阔的时空中流浪,寻觅最本真愿望——回归——的历程。维吉尔们小心守护着史诗的传统,使史诗时代作为一个固定模式的样本,一直挺过了千年黑暗。以前跟人开玩笑时说过,塞万提斯、拉伯雷、薄加丘们的贡献,就是用嘲噱的方式把史诗的神圣度降低。而莎士比亚和后来的高乃伊们,则把戏剧拉到了可以和史诗等量齐观的高度。然而,即使是到了1830年,雨果依然要用希腊文开始他关于命运的历程,巴尔扎克则奋然回头,投入了巴黎灯红酒绿的夜会,像拉斯蒂涅一样去和巴黎一决雌雄。次后是福楼拜和奥斯丁们,他们观望着城市的图景、蒸汽机的发达和繁琐的社交礼仪,史诗的群像,渐次模糊。
麦尔维尔的《白鲸》毋宁说是《尤利西斯》的前身。文体的华丽多变,带有征服自然与自然征服力的姿态,寓言般的背景,史诗色彩的悲剧性。而《尤》做得更为彻底。在乔伊斯眼前的都柏林已经没有了神话的色彩。奥德修斯的十年只是一个隐喻。乔伊斯用一个彻底扭曲的、似是而非的镜像,将史诗彻底颠覆。而现代的文字生活,终于拥有了往古之时同样具有尊严的被描述价值。乔伊斯的晦涩和力量,使这种神话的破灭,显得游刃有余。
2
乔伊斯的神话图景是扭曲而戏噱的。我相信这一切来自于他的带有飞扬气质的天才。而福克纳则完全是另一种意义的。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一样,福克纳具有着沉没于自己世界的强大愿望。他的世界并非那种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凝缩,而是一个几乎彻底被还原的图景。约克纳帕塔法,密西西比北部。6000白人,9000黑人。他甚至在《押沙龙》中为这个县画了一幅地图。这是他自己独立的王国。沙多里斯,杰佛生镇,这一切是他世界中独有的东西。而他很乐意将这一切,描述得极其真实。
《八月之光》是我所读的福克纳的第一部小说。令哦感到惊诧的是,在那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开头——娴熟沉静得令人恐惧——莉娜的出现,就已经是一个类似于史诗的对象。一个怀孕的女郎,徒步跋涉着跨千里之遥,带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善——神话中那种单纯和善——寻找孩子的父亲。而故事的展开之中,关于她的笔墨渐次淡去,克里斯默斯作为主角的成色开始展现。弃儿,不知究竟是黑人还是白人的悲哀灵魂,在灵魂与客观世界的强烈对抗中——海托华选择了隐居——选择了激烈碰撞而死亡。硝烟散尽,莉娜的形象再现。这个纯白如光的形象——八月之光,福克纳1954年说过,是指故乡“八月之初有那么几天,阳光柔和得像圣灵投降”——最后还是依然跋涉着,去寻找那个男人。
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练习:把小说像小学时做的缩句练习一样,去掉所有冗杂多余的成分,我们得到的《八月之光》主干,居然是一个如此具有寓言性的故事情节。无论是克里斯默斯的死亡,海托华的缄默,莉娜的流浪,都带有史诗的色彩。古希腊悲剧的最大特点,在乎于悲剧的酿成大多并非悲剧遭受者自身之罪——譬如俄狄埔斯和赫克托尔——而完全是由于天命本身的不公。在经历灵魂的挣扎之后依然无法摆脱,才是悲剧的核心所在。从这个角度讲,《八月之光》的整体气度,已经具有了神话的样式。
我们可以想一下福克纳的其余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一家人长途跋涉于南方土地,为了归葬自己的母亲。《押沙龙》这个题目,已经确然无疑的展示了这个小说的神话色彩。
福克纳小说中的南方是一个神话色彩的南方。和卡夫卡、卡尔维诺们写寓言化小说到了得鱼忘筌地步的描述不同,即使是虚构,福克纳依然要把这一切描绘得彻底而真实。他笔下的南方带有几乎狞厉的真实面目。约克纳帕塔法,一整个南方的缩影。而匍匐在这片南方土地的人民,因其乡土特征,而无法和巴尔扎克、欧仁·苏们灯红酒绿的巴黎,或是菲茨杰拉德的爵士相比。唯其接近于大地,而更显其史诗性。那是与天地更犬牙交错更为真实的接触,酝酿出更真实的思绪与命运。真实的神话,从来和大地相关。在这一点上,福克纳在20世纪也许无人能及。没有哪个小说家会如此热中于建立一个,以纯粹的真实为基础的王国——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已经“轻”到了完全不需要真实来映衬,因为意象的繁多而不具体的地步——而在这样的真实中,依然蕴籍着悲惨的史诗性。福克纳的小说,一如史诗的黄昏。所有的身影如果站远了看,将与此前年代那些伟大史诗中的主人公一样,艰难跋涉,身影起伏。
3
我第一次读《八月之光》时的惊骇至今记忆犹新。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对付结构的人。《八月之光》中,结构的倒置、视角的变换、叙述顺序的倒错和并置、故事的交叉安排,等等,无一而非达到了传统故事叙述的极致。即使现在,我依然坚持一点:在用传统方式叙述传统故事小说方面——博尔赫斯的某些小说、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之类,已经不算传统小说了,我以为——福克纳是一个极致。海明威在具体的语言文体上可以与之一较短长,而在整体的结构和意象构筑上,则要稍逊。在我心目中,20世纪美国第一人就是福克纳。以下会是海明威,索尔·贝娄,塞林格及其他。
福克纳的每部小说都有其突破之处。与海明威执着于自我重复相比——《过河入林》那类——福克纳的每部小说在文学上都有新的展示。《八月之光》中结构的倒错安排,《喧哗与骚动》中几个人对于故事的分别描述,《去吧,摩西》中《熊》部分的叙述顺序逆置,《我弥留之际》中用数人的自我陈述来讲述故事,显示出他对于故事的进程掌握能力极惊人——可以举出大仲马在某些小说中,通过旁人之口叙述来推动故事进程、补完未知部分的例子,但与福克纳这样比起来,大仲马显然还差很多——福克纳在故事讲述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作为小说陈述方面,我个人以为,他的《八月之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海明威的《杀手》,纳博科夫的《圣诞节》,可以分别作为小说结构、叙述、文体和意象勾勒的经典样本来让人学习。
福克纳的人物都带有一种极致。大多数人,带有一种狞厉的面貌。不断衍生的矛盾、不断的彼此伤害,冷漠、残忍、暴力(比如《圣殿》尤其明显)、焦躁,这些情绪永远萦绕在其小说中。而如莉娜、迪尔西这样的女性形象,则完美得令人感到纳罕。我和一个朋友讨论的结果是,福克纳在其南方生涯中所见惯的,无非是这样或那样残忍暴戾的气氛,这也是他小说中最主要的成分。而为了平衡小说——也许也为了平衡自己的信仰,我按照自己写小说时的想法姑妄猜之——他才制造出了莉娜这样完美得近乎于天使一样的人物。这样的极致展示了一种极不真实的姿态,也间接使他的小说,离神话又近了一步。
我一直以为,史诗的标准之一,就是剥除繁冗琐碎的种种,而直达人类与世界宿命之交的根源。欲望与激情交织的事件丛林,时间飞流而过,而生命如稻草般起伏。《伊利亚特》是两群人在神的意志下灵魂与身体的矛盾过程,而《奥德赛》是一个人在广阔的时空中流浪,寻觅最本真愿望——回归——的历程。维吉尔们小心守护着史诗的传统,使史诗时代作为一个固定模式的样本,一直挺过了千年黑暗。以前跟人开玩笑时说过,塞万提斯、拉伯雷、薄加丘们的贡献,就是用嘲噱的方式把史诗的神圣度降低。而莎士比亚和后来的高乃伊们,则把戏剧拉到了可以和史诗等量齐观的高度。然而,即使是到了1830年,雨果依然要用希腊文开始他关于命运的历程,巴尔扎克则奋然回头,投入了巴黎灯红酒绿的夜会,像拉斯蒂涅一样去和巴黎一决雌雄。次后是福楼拜和奥斯丁们,他们观望着城市的图景、蒸汽机的发达和繁琐的社交礼仪,史诗的群像,渐次模糊。
麦尔维尔的《白鲸》毋宁说是《尤利西斯》的前身。文体的华丽多变,带有征服自然与自然征服力的姿态,寓言般的背景,史诗色彩的悲剧性。而《尤》做得更为彻底。在乔伊斯眼前的都柏林已经没有了神话的色彩。奥德修斯的十年只是一个隐喻。乔伊斯用一个彻底扭曲的、似是而非的镜像,将史诗彻底颠覆。而现代的文字生活,终于拥有了往古之时同样具有尊严的被描述价值。乔伊斯的晦涩和力量,使这种神话的破灭,显得游刃有余。
2
乔伊斯的神话图景是扭曲而戏噱的。我相信这一切来自于他的带有飞扬气质的天才。而福克纳则完全是另一种意义的。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一样,福克纳具有着沉没于自己世界的强大愿望。他的世界并非那种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凝缩,而是一个几乎彻底被还原的图景。约克纳帕塔法,密西西比北部。6000白人,9000黑人。他甚至在《押沙龙》中为这个县画了一幅地图。这是他自己独立的王国。沙多里斯,杰佛生镇,这一切是他世界中独有的东西。而他很乐意将这一切,描述得极其真实。
《八月之光》是我所读的福克纳的第一部小说。令哦感到惊诧的是,在那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开头——娴熟沉静得令人恐惧——莉娜的出现,就已经是一个类似于史诗的对象。一个怀孕的女郎,徒步跋涉着跨千里之遥,带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善——神话中那种单纯和善——寻找孩子的父亲。而故事的展开之中,关于她的笔墨渐次淡去,克里斯默斯作为主角的成色开始展现。弃儿,不知究竟是黑人还是白人的悲哀灵魂,在灵魂与客观世界的强烈对抗中——海托华选择了隐居——选择了激烈碰撞而死亡。硝烟散尽,莉娜的形象再现。这个纯白如光的形象——八月之光,福克纳1954年说过,是指故乡“八月之初有那么几天,阳光柔和得像圣灵投降”——最后还是依然跋涉着,去寻找那个男人。
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练习:把小说像小学时做的缩句练习一样,去掉所有冗杂多余的成分,我们得到的《八月之光》主干,居然是一个如此具有寓言性的故事情节。无论是克里斯默斯的死亡,海托华的缄默,莉娜的流浪,都带有史诗的色彩。古希腊悲剧的最大特点,在乎于悲剧的酿成大多并非悲剧遭受者自身之罪——譬如俄狄埔斯和赫克托尔——而完全是由于天命本身的不公。在经历灵魂的挣扎之后依然无法摆脱,才是悲剧的核心所在。从这个角度讲,《八月之光》的整体气度,已经具有了神话的样式。
我们可以想一下福克纳的其余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一家人长途跋涉于南方土地,为了归葬自己的母亲。《押沙龙》这个题目,已经确然无疑的展示了这个小说的神话色彩。
福克纳小说中的南方是一个神话色彩的南方。和卡夫卡、卡尔维诺们写寓言化小说到了得鱼忘筌地步的描述不同,即使是虚构,福克纳依然要把这一切描绘得彻底而真实。他笔下的南方带有几乎狞厉的真实面目。约克纳帕塔法,一整个南方的缩影。而匍匐在这片南方土地的人民,因其乡土特征,而无法和巴尔扎克、欧仁·苏们灯红酒绿的巴黎,或是菲茨杰拉德的爵士相比。唯其接近于大地,而更显其史诗性。那是与天地更犬牙交错更为真实的接触,酝酿出更真实的思绪与命运。真实的神话,从来和大地相关。在这一点上,福克纳在20世纪也许无人能及。没有哪个小说家会如此热中于建立一个,以纯粹的真实为基础的王国——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已经“轻”到了完全不需要真实来映衬,因为意象的繁多而不具体的地步——而在这样的真实中,依然蕴籍着悲惨的史诗性。福克纳的小说,一如史诗的黄昏。所有的身影如果站远了看,将与此前年代那些伟大史诗中的主人公一样,艰难跋涉,身影起伏。
3
我第一次读《八月之光》时的惊骇至今记忆犹新。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对付结构的人。《八月之光》中,结构的倒置、视角的变换、叙述顺序的倒错和并置、故事的交叉安排,等等,无一而非达到了传统故事叙述的极致。即使现在,我依然坚持一点:在用传统方式叙述传统故事小说方面——博尔赫斯的某些小说、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之类,已经不算传统小说了,我以为——福克纳是一个极致。海明威在具体的语言文体上可以与之一较短长,而在整体的结构和意象构筑上,则要稍逊。在我心目中,20世纪美国第一人就是福克纳。以下会是海明威,索尔·贝娄,塞林格及其他。
福克纳的每部小说都有其突破之处。与海明威执着于自我重复相比——《过河入林》那类——福克纳的每部小说在文学上都有新的展示。《八月之光》中结构的倒错安排,《喧哗与骚动》中几个人对于故事的分别描述,《去吧,摩西》中《熊》部分的叙述顺序逆置,《我弥留之际》中用数人的自我陈述来讲述故事,显示出他对于故事的进程掌握能力极惊人——可以举出大仲马在某些小说中,通过旁人之口叙述来推动故事进程、补完未知部分的例子,但与福克纳这样比起来,大仲马显然还差很多——福克纳在故事讲述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作为小说陈述方面,我个人以为,他的《八月之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海明威的《杀手》,纳博科夫的《圣诞节》,可以分别作为小说结构、叙述、文体和意象勾勒的经典样本来让人学习。
福克纳的人物都带有一种极致。大多数人,带有一种狞厉的面貌。不断衍生的矛盾、不断的彼此伤害,冷漠、残忍、暴力(比如《圣殿》尤其明显)、焦躁,这些情绪永远萦绕在其小说中。而如莉娜、迪尔西这样的女性形象,则完美得令人感到纳罕。我和一个朋友讨论的结果是,福克纳在其南方生涯中所见惯的,无非是这样或那样残忍暴戾的气氛,这也是他小说中最主要的成分。而为了平衡小说——也许也为了平衡自己的信仰,我按照自己写小说时的想法姑妄猜之——他才制造出了莉娜这样完美得近乎于天使一样的人物。这样的极致展示了一种极不真实的姿态,也间接使他的小说,离神话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