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车辆单双号限行之我见

(2007-08-20 11:31:42)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时事个评
 

从上周五开始,北京开始了为期四天的车辆单双号行驶实验日。今天是最后一天,上班时感觉道理的确很畅通,开起车来很舒服,但其实心里也清楚,这是牺牲了一般开车人的利益才换来的。

 

在我看来,这样的实验是毫无意义,因为事实上在我国现阶段,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长时间的实行单双限行措施,与我国的国情不符。

 

上网查了一下官方媒体对北京此次测试的评论,发现都是废话:

说法一:“道路畅通了” --- 废话! 突然之间少了130万辆车上路,能不“畅通”么?

说法二:“空气质量好了”  ---- 废话! 车少了当然尾气排放少了,还用测试?

说法三:“网友大力支持”  ---- 废话! 这“网友”有多少是有车一族?有说服力么?

说法四:“市民广泛支持”  ---- 废话中的废话! 你看看北京这4天路上有多少交警?抓一次就罚100,谁敢啊。再说了,你把4天改成10天,你看还有多少支持的!?

 

有些网友说我们应该像国外学习,有些发达国家就是这样做的。但像人家学习也得看清形势啊,国外某些城市是在公共交通系统很完善的前提下才如此实行的。就拿北京来说,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还并不完善,地铁线现在就那么几条,公交条件又差,出租车服务档次也参差不齐。我觉得,北京的交通发展的主导思想就有问题,一个好的交通体系应该是以地铁为主导,公交为辅助,而出租车应该是另一个圈子的东西。再看北京,现在正为了奥运大规模的兴建地铁,这是值得期待的。公交车拥挤,条件差,这也是长期形成的,也是因为人口太多的原因,没办法。然而不能理解的是,某些人却把出租车纳入到公共交通体系,在我看来,出租车应该还算是属于一种相对奢侈的消费。在国外,人家的出租车都是很好的车,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是否富裕的问题,国外出租车司机也一般都是30、40岁的人,有良好的修养,也有穿戴非常整齐的。说白了,出租车更多是一种服务,而不是随便打着玩的。

 

从这次限行看到的另一件事就是立法的严肃性,从出台这项规定到具体实施,前后也就半个月时间,那么如何保证每个人都知道该规定?如果有人不听广播不看电视,或者看电视他就没有看到这个消息,那又怎么说呢?而且这是北京市的规定,那外地来京的车辆又怎么说?据说有人就被堵在高速路上,等过了半夜12点才能进北京。你可知道这四天又有多少人因为这个被罚了款(当然也有明知故犯的)。想想这些,难道还觉得北京的天那么蓝么?这里要说的并不是规定是否合理,而是说实施规定总该有套程序,突然就来这么个规定,然后让你不得不去遵守,即使它再合理,也总有点强奸民意的感觉。

 

其实,北京的交通是个历史性的、长期的问题,不是几个规定就能解决的。

这几年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家里买个车已经很普及了,特别是现在国家大力推广小排量车,车价不断下降,真要说为了交通,买个3、4万的车都可以。如果以后真的长期实行单双号,那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人都买两辆车(别以为这样不可能,中国人从把车作为奢侈品到作为代步工具一共才几年时间?)

 

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真正要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

 

首先就是要提速,现在城市限速太低了,在某些地方明明很好走也要限速。比如西直门往西,虽然是个下坡,但其实路况很好走,虽然有些人说那里出了不少事故,但据说大多数都是因为酒后开车引发的。也许有人说要是提速了,那新手怎么办。我觉得就应该从驾校抓起,严格把关考证制度,“二把刀”们就不要上快速道,最好再把驾驶员与驾校挂钩,看哪个驾校出来的“马路杀手”多。

 

其次,就是不要大力发展的小排量车了,发展小排量车最大的好处就是扶植了汽车企业,使他们有机会与国际大厂商竞争,积累未来的发展基础。有人说,小排量车环保节能,其实不然,大力发展小排量车的结果就是导致汽车保有量的猛增,尾气排放量更是迅速逐年上升。而且,小排量车与大排量的车的性能的差距也是无可非议的,特别是在路口等红灯的时候,小车的启动速度明显慢,而影响整个交通体系的速度。

 

最后就是应该把限制的环节关注在路上,对重点的,闹市区的路采取定时分段收费。

 

 

写到最后再多说一句,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某些官的自我约束力不强也是客观存在的,仗着自己有权势就无视国家法律。周日(19号)我在公交车上就看到一辆黑色普桑,挂着双号结尾的牌子,在路口时警察对他招手停车,司机减速,好像指了一下车窗下的什么证,就直接开走了。所以说,在这种客观环境下,还是不要搞这种容易老百姓神经的政策比较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