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在“深圳市第二届西学中班”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2014-03-20 22:14:49)
标签:
西学中第二届中医思维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 |
分类: 中医文化 |
吴永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时光荏苒,两年的时光结束了。两年来,在卫人委各级领导、授课老师,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即将要结业了。今天我们迎来了深圳市第二届“西学中班”的结业典礼。
我非常荣幸的作为授课老师的代表,站在这里发言,内心感到非常激动。借此机会,我慬代表全体授课老师向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的祝福你们!
深圳市“西学中班”时至今日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两届,在这两届学习班中,我都有幸担当了授课老师,在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谈谈我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忐忑
09年下半年,当我接到第一届“西学中”班的授课任务时,心中忐忑,诚惶诚恐。那时,离开高校讲台已经八年,心中担心的倒不是自己授课能力,更多的担心是听众与大学不同。大学讲课面对的是一片白纸的中医学子;而今面对的是有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工作经历的西医临床医生。我们知道,中西医是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体系,可以说具有不可通约性。医学是精英教育,经过5年大学,又临床几十年,西医那种科学的严密的具象逻辑思维早已刻在脑中,担心会接受中医这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悟性思维的医学体系吗?我该如何讲授?让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接受这样的医学,这可是改变思维的过程啊!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转变是很难的,更何况是工作多年的临床医生。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带着忐忑的心情在讲授,通过观察同学们听课的眼神,一轮课结束,心中的疑惑释然。
二、销售需求
学生是否凭兴趣听课,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何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是老师讲授过程中至为重要的,针对的学生不同,其方法也不同。通过这些年自己临床专业的把握以及与西医同道的接触,了解到这些来自临床不同专业的医生,在各自的领域都存在着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显得很无奈!而中医却可以发挥特色,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所以,在方剂学讲授的过程中着意突出某方对某病(西医无奈之疾)的临床疗效,这是学员们最为关心的,很容易就激发大家学习中医的兴趣。尽管中医所产生的疗效很难用科学全面印证的,但用传统的中医思维产生的中医疗效是他们愿意追逐的,进而也就愿意接纳这门学问,甚至有的学员对中医已达迷恋的程度,从而愿意改变了思维方式,成为传统中医的追随者。
三、兴趣高涨
每次讲课我都能感受到高涨的学习中医的热情,许多同学为了上课想尽办法进行调班,有的下夜班不顾疲劳,从数十公里外的各区赶到教室,认真听讲,没有瞌睡,那种专注的“求知若渴”的眼神,在我以往的教学中很少见到的。课间休息同学们连续不断的提问,更能深切的感受到主动要学的心态。同学们那种专注忘我学习的精神令我很感动,至今难以忘怀。
有的同学,本是外科医生,却利用手术间隙或值夜班,忙里偷闲地收听收看郝万山所讲的《伤寒论》讲座,并用所学的中医学知识解决了本专业的疑难病症,那种对中医的钟爱溢于言表,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由此,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也就不难理解了。是中医的魅力征服了你们。
四、期望
中医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临床疗效,丧失疗效的中医只能是文化的份儿,真得成了文化遗产。
在目前中西医很难结合的情况下,唯有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才能提高中医疗效,才能做实效中医。为此,结合自己不成熟的学习临证经验,给予同学们一些肤浅的建议,仅供参考。
1、一定保持中医思维。
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不可丢,这是中医的灵魂。临床可以“衷中参西”,切不可“西医指导中医”,就像“中医难以指导西医”一样的。
历代中医大家均是读书、临证不辍。单纯的读书仅是理论知识、单纯的临证不读书易思路狭隘,相得益彰终成大家。读书建议从经典入手,《内经》是医经,是辨证的理论源泉;《伤寒》《金匮》是论治的圭臬,后世医家的宏论及医案无不出其右,均是学习的典范,不存门户之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临证能力定会提高。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应当采取中西医互补,发挥中医专长,突出中医特色,解决西医无奈的疾病,作为西医治疗上的补充。这就要筛选中医的优势病种,更能凸显中医的价值。
同学们,今天您们踏进了中医的大门,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越发感受到中医给你带来的惊喜!我更相信中医是你后半生的幸福源泉!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给我一次讲话的机会,谢谢大家!
20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