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读后感

(2018-04-12 18:51:3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1. 单亲家庭,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思宇的爷爷奶奶召开家庭会议,“约法三章”:不管大人有什么过错,都不说给孩子听;不管有多么困难,也要给小思宇一个正常的“爱的环境”;品德教育要从“爱的教育”开始。
2. 爷爷更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导、教育他:成年人选择离婚是他们的自由,孩子不应该为此指责自己的父母。宽容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性。并且告诉他要尊重别人选择的权利。
3. 自打爷爷、奶奶、姥姥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后,他们对思宇的爱变得“严厉”起来,处处要求他自立。教思宇:“一个人只有自立才会受人尊敬。”在生活中他们也这样要求他。他很小就自己洗衣服。从小学开始,每天家里吃完饭都由他洗碗。开始他做不好,爷爷奶奶就有意识地鼓励他,培养他的动手能力、自立精神,让他从小就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愿意为别人服务的意识。
4. 成绩并不好,开始还老要人手把手地教。但爷爷奶奶意识到,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惰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只要有了兴趣,孩子自己就会主动钻研,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于是,奶奶就采取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目标的方法激励他。比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成绩不好,奶奶就和他一起学习,一起做题,看谁做得快。小孩子就是这样,有人比着就有了劲头,想不通的问题就使劲想,逐渐地就会从量变到质变,说白了就是开窍了。奶奶一直采用这个方法,给予思宇精神上的动力,使他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一方法十分奏效,渐渐地思宇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定目标。比如下一次考试要考第几名、哪门功课在三个月之内要超过哪位同学,等等,名堂挺多,都是他自己制定的。在小学六年级时,思宇就以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的叔叔为目标,并和奶奶订了“君子协定”:在学习上要超过叔叔,至少也要赶上叔叔。思宇的爷爷说:“给孩子树立目标这个办法特别好。现在思宇学习很有上进心。小学三年级以前他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可没有现在这么自觉。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 有一些文章、诗词要求背诵,通常老师都要求家长辅导孩子背课文,由孩子背,家长对照课文检查。而思宇的爷爷认为这个方法不好,就要求他自己背课文,背完之后默写在纸上。既然能默写出来,自然也就能背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自学的能力。
6. 培养自学能力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是鼓励孩子多看课外书。开始,思宇的爷爷奶奶为了引导他,经常给他推荐课外读物,像《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但他看没看进去、看没看懂,没法掌握,思宇的叔叔想了一个好办法:每次思宇看完一个章节或一本书,就让他给叔叔复述主要内容。如果讲得不对,就建议他再看一遍,看完了再讲,直到讲得大致符合书的内容为止随着课外知识的不断积累,思宇的精神世界日益充实、丰富。这使得张思宇对一些类似“追星”这样的社会现象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提起学校里“追星”的同学十分不屑:“他们层次太低。”这使爷爷奶奶感到安慰,但为了防止他由此轻视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就及时教导他:“追星是别人的自由选择,不要忘记宽容。别人有不足,要热心帮助,而不是嘲笑、轻视。”
7. 抓小节、细节是思宇爷爷奶奶的一大法宝。每到学校搞什么活动,比如要从家里带劳动工具什么的,爷爷奶奶总是很支持,还让思宇挑好的带。爷爷奶奶还经常叮嘱他,放学离开教室的时候一定要看看门窗、电灯是否关好了,帮助打扫卫生、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等等。
8. 通过在一些小事上确定“不得不做”的规矩,强化他“心中有他人”的品格。比如,爷爷奶奶从小就要求他回家后一定要先说“爷爷奶奶我回来了”,出门要说“爷爷奶奶我走了,我到哪儿去”,等等。有一次他出门忘了打招呼,爷爷叫住他说:“还有一件什么事忘了做?”思宇马上意识到了,就说:“爷爷,我走了。”此后他只要出门就不会忘记跟家长打招呼。这不仅仅是礼貌问题,更是为他人着想——免得爷爷奶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担心。
9. 学生刘×,在上初三时一度情绪低落,无心学习。她的异常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找她谈心,她吞吞吐吐地告诉我,爸爸妈妈在闹矛盾。我当时没有把问题想得太严重,觉得开导她一番也就过去了。但没过多久,她又主动找到我(孩子的心里实在是装不下了),详细诉说了爸爸妈妈的矛盾以及自己的想法,听后真让我有一种揪心的痛。原来她父母亲闹矛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父亲爱打麻将经常半夜归家,所以二人的争吵总是在夜里,尽管他们尽量压低声音,尽量不让女儿听见,但实际上孩子连他们离婚的打算已经了解得一清二楚(父母居然以为女儿什么都不知道)。她十分痛苦.
10. 《非智力因素极其培养》一书,科学的阐述《不同智力因素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者高考成绩比较》,在用一系列数字论证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后,又特别推举一例:“有两个智商同为136(属高智商)而非智力因素不同的考生,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高考成绩高达500分,远远超过录取分数线;非智力因素不良者只考了355分,未达到录取分数线。一个智商为104(属中等智商)的考生,由于非智力因素优秀,高考成绩达491分,超过智商高达128和130的考生,在被调查的文科考生中名列第二。对于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内涵、功能极其实践意义,我虽然感兴趣,但一知半解,不敢妄言。可我相信非智力因素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中的每一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都对一个人的智力活动起着制约作用。当我今天再回过头来分析这几个学生学业上不成功的根源时,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他们就败在习惯、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所以我特别想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的习惯与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前途乃至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可以小视。
11. 从儿子一岁多开始,我为他订的第一本杂志是《看图说话》。书中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故事,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听。以后又相继订了《中国儿童》、《小朋友》,里面的每一首歌谣他都要背下来;当时没有今天这样好的条件,爷爷用白纸裁成小方块,用毛笔写上字,自制识字卡片教他认;上、下两册的《365夜》(365个故事)成为每天睡觉前的必读书(我给他念),而且奇怪的是他居然百听不厌,每一个故事都听了无数遍,直到把两本书都翻烂了;上小学后我就给他订了《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买的课外读物更是不计其数。让我备感欣慰的是,所有的报刊杂志、书籍到他手里一点儿都没糟贱、不浪费,他都会认真去看、去读,而且备加爱护和珍惜。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在我的启发和辅导下,他不但不像其他孩子们那样一说写作文就打怵,而且写作的欲望很强烈,经常自己编写故事。我带他去大连看海,他回来写了一篇《老虎滩游记》,令我十分诧异的是,我们俩同游,他怎么了解了那么些有关老虎滩的传说,而我却没有注意到。他说:“妈妈你真傻,门票背面有详细介绍你都不看。”他已经学会搜集写作素材了。五年级时,他参加北京的《儿童文学》征文活动,写了13页稿纸的《海底漫游记》,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把海底生物人性化,描写得活灵活现。寄给编辑部后编辑为他修改,对他进行指导。春天,外面下起了小雨,他坐在小板凳上,眼睛看着窗外,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一会儿功夫,一首稚嫩的小诗《春雨》从他笔尖流淌出来(写到此,我不禁十分痛恨自己,孩子小时候写的许多东西,前几年被同事们拿给自己的孩子传看给传丢了,好懊悔)。上初中、高中、大学以后写作文、论文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
12. 中考分数下来了,480分,连最低档的区重点高中都没戏。他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憾严重制约了他良好的智力条件,我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把他纠正过来,遭遇了我从教近30年很少有的失败。
13. 先天的聪明才智被后天养成的坏习惯埋没了呀。真的有些看起来挺聪明的孩子,上学来今天忘记带书,明天忘记带本,没有整理书包、文具的习惯;有的上三年初中没用尺子画过图,嫌麻烦;有的做数学没有中间过程或缺步骤,缺少严谨的学习习惯;有的一个学期下来没有一个完整的作业本,三天一扔,两天一换,不但养成了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还以此来逃避认真改错题的好习惯。好习惯难培养,而坏习惯还一学就会,听着音乐写作业,上课咬手指甲,还有近几年在中学生中风糜的“转笔”技巧(上课、写作业甚至考场上,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转笔)等等,家长没有意识到,在不经意间孩子智商上的那点优势也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
14. 读书的习惯
a)   第一招,有准备地坐下来,和孩子谈谈自己对读书的认识过程,检讨自己过去对读书不够重视,以后下决心要和孩子一起读书。(也许孩子没听进去,没关系,说,只不过是个开场白,关键是在后面的做。)
b)   第二招,家长以身作则,静下心来读书看报,给孩子造就一种学习的氛围。(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再多说什么,只管坚持做下去。)
c)   第三招,陪孩子转书店、逛书市。也许这种要求一开始会遭到孩子的抵触,但您只要能把孩子“引诱”进去,他逐渐就会受到感染。如北京图书大厦这种大型书店,每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或地坛举办的大型书市等等,一定要多去、常去、反复去,不断强化这种氛围对孩子感官的冲击,就会使他形成兴趣。
d)   第四招,从书市、书店回来要有收获(家长一定要舍得投资)。让孩子自己选择,也许他的选择不符合家长的初衷和意愿。先不要着急,慢慢再指导并改变他,孩子只要肯看,就不会白买。
e)   第五招,要求孩子(注意,这里是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读书。可以首先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如《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孩子很有可能一开始看不进去,给他做一点点量上的规定,比如说今天只看20页就算完成任务,看完后给爸爸或者妈妈简单叙述一下故事情节(一定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然后逐日增加,循序渐进,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见效果。当然这需要家长的严格、执着与耐心。(其实在我所支的这五招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二招——家长的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容易,要求自己可就难了。)
15. 欣赏要讲究艺术。前不久我和15岁男孩张梦龙,还有他妈妈在一起交谈,他妈妈说了一句:“我昨天看了《告诉孩子,你真棒》那本书,写得真好,看了挺受启发的……”还没容她把话说完,张梦龙就一连串的“得,得,得,你俗不俗啊!”你看,这就是从小没有怎么享受过“欣赏”待遇的孩子,他看透了你“欣赏”他的目的,为了表扬而表扬他们是拒绝接受的。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赞美、鼓励必须是由衷的,不做作的,让孩子感觉是“真”的。孩子才会表面不露声色而心中美滋滋的。
16. 关于赏识教育,像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周歧老师的《觉醒》,王瑞富等人编著的《天才是这样夸出来的》等都集中表达了一个主题,即掌握好夸奖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对孩子的夸奖、赞美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家长本身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明辨是非美丑,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二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赏识教育,否则孩子长到十五六岁家长突然一赏识,孩子还真可能由于不习惯而拒绝接受。除此以外我再向家长们谈谈我的四点看法:1.发现;2.抓住;3.慷慨;4.批评。
17. 孙云晓编写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真实地报道了13位中学生发生性关系的原因与过程,并逐一作了分析。著名作家毕淑敏老师看后称有“滴血之感”。我作为母亲,作为老师读罢此书真的有一种“心在滴血”的感受,那种心痛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还为我们滞后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春期教育、性健康教育。这本书在序言和封底有这样一段醒目的提示:本书至少讲述了以下5个事实:
  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
  发生性关系的学生,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名声显赫的学校;
  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
  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
  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既然用了“至少”二字,我就根据我读后的感受再增补几个事实:
  他们多是一见钟情;
  发生性行为时多是一方主动,一方被动;
  一时冲动过后都没有真正幸福甜蜜的体验;
  一次性体验后,基本都决了道德的堤防,更加放纵自己;
  发生性关系的双方最后都以分手告终……
18. 辩论‘早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向学生阐明了我的观点:这节课的辩题有误,定位不准。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讨论和引导的是“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让他们懂得交往中的对与错、是与非,学会文明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应过早地、人为地把孩子引入关于“早恋”的困惑。
19. 表扬和鼓励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表扬和鼓励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基石,往往一句很普通的表扬、鼓励的话对您来说不算什么,无足轻重,可是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却是重要的,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化成了一种动力,鼓起了他的士气,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和希望。表扬和鼓励是促进孩子进步的催化剂。老师正是用这种“心理帮助的教育方式”改变了孩子,也教育了我们。
20. 雅坤老师的儿子直言“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不能与妈妈合作”。其原因就是已经成年的儿子总是得不到妈妈的肯定。当主持人朱军请母亲“对儿子说点什么”时,雅坤老师的一番话是:“儿子,不要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军立即予以纠正:“您应该说‘儿子,你真棒,在妈妈心里你是最优秀的,我相信你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当时听罢不禁为朱军喝彩!看似大同小异的两段话,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临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赞美;前者是一种指导,后者是一种鼓励;儿子听了妈妈的一番话会自愧不如,继续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而朱军那一番话如果是妈妈说的,会给儿子一种激励,增强走出妈妈阴影的自信。雅坤老师的这番话太典型了,代表了中国相当一部分家长,固守自己传统的家长作风,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对孩子的俯视,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希望、在指挥、在鞭策,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家长不会正着说话,许多想表达的好意非要反着说出来,比如:“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动学习了?”“你还能考90分?”“99,你怎么就不能拿个100分呢?”“上课不说话能憋死你呀?”“给班里做好事管什么呀,多考几分比什么都强!”“这回有点进步,可别骄傲啊!”……太多了,不胜枚举。我几乎每次与家长交流时都在不断地给他们纠正这些“伤孩子”的话。一纠正,家长也能够认同,也能承认自己的说法不妥,但在脱口而出时却浑然不觉。其实还是内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作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