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处世不是让你变得圆滑世故

(2006-05-23 21:09:41)
标签:

哲理

个体

意识

季羡林

先生

立名

刘墉

分类: 书领时代

            前 言

                                                  ——《听刘墉讲为人处世》

季羡林先生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多人常常对如何汲汲争先、求功立名等事情冥思苦想,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事业的成败、股市的涨幅,往往忽略了爱情的失败、亲情的疏远、人际关系的恶化等为人处世方面的修炼,很少对这些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但丁曾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先哲也曾说过:做人的极致是平淡;处世的极致是真我。为人处世作为一门哲学、一门艺术由来已久,而如今,它已形成一种文化,为人们所追崇。它更像是一个花园,有人乘兴而入,尽兴游览;有人却被拒之门外,或败兴而归。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难免尔虞我诈,我能做到“我不害人”,但并不能保证“我不会被人害”, 而且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之道,还能让你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事半功倍。人生本该就是一个通过不断调整为人处世的方式,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时代发展到今天,注重为人处世显得尤为重要,学会为人处世不是让你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你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里要想不吃亏,光会做事不行,一定要会做人;光有智商不行,一定要有情商。为什么同样是一件事,有的人办起来历尽波折,有的人却能够顶风顺水?有的人做事无可挑剔,有的人则是漏洞百出?这就与做人做事的方法。态度有关。一个人如何与周围的人交流,如何在天地间谋事,决定了他能否生活得愉快,工作得顺心,感情是否充实幸福,事业是否成功辉煌。

许多深谙人性、城府极深的人,凭着对人对事的聪明练达和老于世故,以积极的心态去做人做事,早已跻身于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行列了。但还有一些人正如刘墉先生所说:“要知道,这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甚至已经入社会很久的老鸟,还不懂得怎么把光芒留给别人,结果他明明是去捧场、去帮忙,甚至去牺牲奉献,到头来却得罪人,甚至掉了脑袋。”这就是说为人处世若想安身立命,必须掌握种种生存的策略。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以刘墉先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句为切入点,把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个主要场景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应当怎样办好各个角色做了倾情阐释。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侧重伦理学角度,分析家庭对个人成长,以及其对个性塑造的影响,令读者充分认识自己;第二章主要强调学校对个人的重塑作用,及进一步完善世界观,从而明确肯定自己;第三章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人之所以作为社会人该如何与人相处、维系人际关系,更好的发展自己;第四章是对第三章的进一步阐述,从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生,纵向来讲一个人改如何做才能实现梦想、获得成功。文章内容上沿袭了刘氏散文的文风,以崭新的范例,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到整体精神的张扬,将为人处世、社交礼仪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呈献给读者。

一个人为人处世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方法,实际上就是其内心修养的反映,对于讲求时刻自省,不役于物的内心修养能够给人带来洁身自好的生活。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思考是前行的火把,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一小时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忙碌。

由此可见,做人与处世其实并不简单,仅仅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美与丑共存,假与真并在,这时的做人真的很无奈,人的自私的一面,都会展露在你的面前。太多的时候不得不让我们为了生存左右逢迎而变得世故精练、圆滑,其实这才是做人生存中为了适应生活、社会的无奈之举。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会做人处世,但做人有时候却让我们在生活中永远也读不懂它。

这就需要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为人处世。人生在世,谁也离不开“做人”二字。做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的必修课!谁忽略它,谁就会失败;反之,则能铸造成功的人生。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或是人生任何的时刻,都需要不断地去校正自己的言行,让自已以真、善、美的姿态融入到生活的舞台上,赢得社会、生活和他人的信赖。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待人诚恳而留有不尽之恩,可以维系彼此之心;御事忠厚而留有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事变。御事处世,不亏本分;待人待己,不负本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