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光溢彩五色石——琉璃

(2006-04-09 22:15:58)
标签:

琉璃

五色石

王者之剑

流光溢彩

范蠡

中国

分类: 书领时代

◎流光溢彩五色石

任何一段历史都太粗糙、太混杂,都需要烧冶,烧冶历史的结晶,烧冶历史的琉璃,而历史的琉璃就是文明。

——《琉璃》

 

在西方,人们曾把琉璃当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而加以珍藏,它的晶莹剔透和流光异彩常能达到变幻莫测、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所以琉璃带给人类的是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西方的当代琉璃艺术仿佛是对玻璃可塑性的考问。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体用西方人的语言为现代雕刻作完整的诠释。而东方的琉璃,不是单单借助一种光与影的交相辉映,它是一种骨子里的迷人、不可抗拒的魅力。

在中国,琉璃被誉为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中国琉璃艺术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关于“西施泪”的传说,其起源约在周敬王三年(越王勾践三年),据中国通史,这个年代应该是公元前493年。

相传,春秋末年,范蠡为刚继位的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历时三年得以铸成。当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粉状物质,与水晶融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到的极致。于是将这种物品称为“剑道”,并随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献给越王。越王感念范蠡铸剑的功劳,收下王者之剑,却将“剑道”原物赐还,还以他的名字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

当时,范蠡刚遇到西施,为她的美貌折服,惊为天人,他认为金银玉翠等天下俗物俱无法与西施相配,所以访遍能工巧匠,将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不料,这一年战事又起,勾践闻知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意图讨伐越国以报父仇,所以决定先发制人。范蠡苦谏未果,越国终于遭到大败,几近亡国,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从此人间再无悲离。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的。

作为艺术品的琉璃已经是传统的中国语言与充沛的人文思想的结晶,那些很容易被感知的、丰盈的器皿或是雕塑体现的是东方人的精神、思维及情感。从而喻示人们:琉璃是有生命的,只有在遇见知音的时候才会碎裂。就是在某一个不经意间,它滑过冰冷的空气,跌碎在地板上,微笑着变成玲珑的碎片,让人心痛的碎片。《史记》上记载有这样一句话:“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在前人眼中,人们认为琉璃和水晶一样,具有记忆与传承功能,更重要的是,琉璃可以保佑拥有者升官发财。陶朱公(前文提到陶朱公即范蠡),即民间传说的财神,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也是用琉璃做的,因此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财神信物,比人们常用的黄水晶更加直接有效。从出土文物看,现今出土的最早的琉璃依然是“越王勾践剑”上的饰品。

而关于琉璃艺术的最早记载则是在商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工艺就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在历史的起初,厚重的青铜、华丽的景泰蓝、质感的陶瓷遮掩了琉璃的光彩和它的清灵,但是琉璃的华彩并没有逃过那些有着与生俱来独特美感的中国工匠的眼睛。无论是紫禁城金銮殿一角堂皇的琉璃砖,还是皇帝御用书桌前端放的吸纳着真龙华彩的琉璃半卧侍女像,都有些可着人心的精致。而在南北朝时期,琉璃又和玉石、珠宝一起,成为贵族比阔的奢侈品。与西方透明亮丽的玻璃不同,中国的琉璃为温润光滑,半透明的玻璃,这正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琉璃是为了比拟珠玉,宝石而烧出来的。西晋文学家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赋》,其中盛赞玻璃盛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

由于琉璃如同太阳光芒一样,可包含着各种光色,是所有颜色、能量的综合体,对于供佛、辟邪、镇宅都拥有相当强大的正向能力。充满着丰富的能量,能趋吉避凶、安定情绪,代表着如意美满,是吉祥之圣物。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琉璃》中“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就传达出琉璃灿烂夺目的诱人风采。在古代,琉璃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和杏黄色、龙纹一样,同属王族专用。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所以尽管知道琉璃的人很多,但是在民间也很难找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中曾说过:“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斑驳的历史曾让这一璀璨的琉璃工艺一度落寞。大约在元代,随着汉文化的人为断层出现,汉王室的许多技艺也失传了,琉璃就在其中。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等级四品以上才有。到了明清,琉璃就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有了。还记得《西游记》么?沙僧原本是天宫的卷帘大将,就是因为失手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凡间,苦守流沙河。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琉璃的珍贵了。

作为古老中国传统工艺中独有的一种古法材料和工艺,中国古法琉璃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古法琉璃材料特殊,完全不同于水晶和玻璃,而且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到二十天,且主要依靠手工。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仅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70%。更关键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十数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诸东流。琉璃不仅仅是一种材质,更是一种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琉璃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琉璃产品。余秋雨先生在《琉璃》中提到琉璃的制作,“用火烧,更用心烧,于是,在历史变成琉璃的同时,生命也变成了琉璃。这两重窑变的成果,是人类真正的珍宝。”千年的炉火,世代的工匠,用火烧,更用心在烧,在历史变成琉璃的同时,千年倾城的爱恋与丰博的文化韵味也深深溶入精美剔透的琉璃。

在东方,余秋雨先生写到“中国琉璃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琉璃的纹理与黄金、白金的结合,有一种浓厚的禅的意思在里面,琉璃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是佛教“七宝”之一。佛教认为琉璃制成的过程就是千年修行境界的化身。在所有经典中,都将“形神如琉璃”视为是佛家修养的最高境界。《药师经》里的理想世界是琉璃净土。《药师琉璃光本愿经》载:“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以此焰网庄严之功德,度化众生之病苦。其他记载关于七宝琉璃的经典还有如《妙法莲花经》、《阿弥陀经》等。

琉璃蕴涵着特殊的文化现象,她是来自上苍的使者,大度而醇厚,见证着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鼎盛的歌舞升平,她色彩艳丽而不浮华,质地坚硬却有“一颗脆弱的心”,透明着,却又不断地改变着光与影,冰冷中,也能时常洋溢出满怀激情。仿佛在宁静中孕育着力量与生命,于难以捉摸的变幻里,闪亮出一种古老国度独有的哲学与理性,令人心驰神往。

二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铸造法制作了琉璃耳环,然而这种技术未能得以承传。当前的中国琉璃风尚成于台湾,兴于上海。现代琉璃技法的成功是民族的荣耀,从此使中国琉璃跻身于国际艺术之林。中国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合。她的使命,便是创造美好,守候断裂。永远的创造,永远的守候,没有休止……

                                                             ——摘自《听余秋雨讲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