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强音文人仙圣书画同源余秋雨中国文化民族 |
分类: 书领时代 |
名家点评余秋雨
余秋雨的书风行华人世界不是偶然,我猜想许多中国人也在思索我们的文化问题。他的书能够引起这么人的强烈共鸣,如暮鼓晨钟,敲醒了大家半休眠状态的文化意识。每逢听到周围朋友对他的书的惊喜反应,我的确感到高兴。
——著名剧作家 白先勇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著名作家 余光中
学者和电视台的对接,做好了是“双赢”,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电视提高了文化品位;做坏了就是“双输”,学术失去了自身品质,电视失去了广大观众。在这一点上,我要向余秋雨致敬,毕竟是他迈出了参与社会建设的第一步。
——著名学者 易中天
广大中学生所以喜欢余秋雨的作品,是因为它大气,大开大合,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又通俗易懂,更无陈词滥调,这与青少年生气勃勃的特征相一致。
——复旦大学教授 周洪林
“它力求新的观念和审美取向,既要感悟人生,富于智慧”“对历史和现实有合乎今人的审视品味——有历史穿透力,敏于思考,有助于再铸民族精神和 人文批判精神的散文”
——《收获》
目录:
第一章 摩挲中国文明
来自洞穴的火光
◎别有天地非人间
◎穿越现实的门径
丹青石壁似竹简
◎罹难的“荷马史诗”
◎那些失落的碎片
舞蹈着的活图腾
◎她的名字叫“傩”
◎贵池为我们作证
魅力上海的细节
◎走路去上海
◎睁眼看西方
零落成泥碾作尘
◎陨落不了的精神
◎在废墟的底色下
第二章 寻觅中国历史
黑水白山埋忠骨
◎那片神奇的水域
◎一方水土一方人
诉不尽的黄河缘
◎波澜壮阔走西口
◎表里河山山西人
站在七朝古都前
◎开封何时才能开封
◎千秋画卷洗尽铅华
千载宁谧的后院
◎翰墨风流才子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截不断的三峡情
◎醉里挑灯观三峡
◎鬼斧神工都江堰
第三章 辗转中国艺术
酣畅淋漓直笔书
◎软硬相兼总相宜
◎晋唐名家显风流
纸上的重峦叠嶂
◎书画同源写诗意
◎残枝怪鸟画人生
六百年吴韵流长
◎来自苏州的笛声
◎昆曲京剧余韵香
用心炼出的璀璨
◎流光溢彩五色石
◎屋檐上的琉璃瓦
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
在亲情中品咂爱
◎亲情无价,时不我待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无所求的真朋友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寂寞中骄傲绽放
◎耐得寂寞,超越寂寞
◎寂寞诗文,寂寞帝心
漂泊的边际生态
◎轻声呼唤,永恒乡愁
◎在寻找中,漂泊追逐
小人的前世今生
◎比而不周,小人特性
◎小人之心,君子之腹
第五章 探索中国文人
数不尽的硬骨头
◎文人不可无傲骨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人政治的隐忧
◎折腰的那些文人
◎谪贬文化的前沿
灵感的不竭来源
◎纵情尽兴山水间
◎幽兰寂寞水自流
最后的一根神经
◎唐朝诗坛仙圣佛
◎隐逸人格的风度
第六章 铺展文化传承
在收藏背后呼唤
◎风雨中文化遗存
◎融入藏书的世界
独立自由之思想
◎兴衰荣辱的书院
◎书院文化的复活
传承知识的音符
◎感悟语言的多元
◎走红背后的思考
不可忽视的教育
◎无法回避的考试
◎尊师重教的关怀
余秋雨小传
◎余秋雨其人
◎平易中的语言魅力——桑庚楚
◎余秋雨的思想价值——朱庆华
◎一种全新的人生哲学——胡守荣
附录
◎余秋雨学术著作概述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