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与杨师兄的结缘,是在插班陈老师第五期学习班群聊的当天。当老师推新后,大伙儿都很热情地打着招呼。杨师兄的一句:“入班早晚不重要,只要开始就不晚。”令我心头一震。我内心深埋的顾虑与梦想,电脑另端陌生的他怎会如此清晰地知晓?
随后在老师的课堂与群聊中,渐渐看到了一个热情、无私的杨师兄。他并不以文字路上的长者自居,更不以稿件发表的剧增数量倨傲,总是真诚地交流自己的心得。在众师兄弟、姐妹的期待中,他讲了精心准备的一课。
那晚八点,我纹丝不动地端坐电脑前,一本笔记本、一支笔、一杯清茶,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笔尖也不停地旋转着,记录下他群课讲义和群共享中那洋洋洒洒的万字言精髓。细读字字句句,我彷佛看到夜灯下他远离妻女独自守着寂寞码字的专注,彷佛看到晨风中他伴着晨曦构思文稿的执着……
作为老师的学员,他并非是文字功底最深厚的一个,也不是最早入班的一个,但在我看来他却是最用心的一个。他的经验介绍、他的讲义撰写,无不是对老师授技的深切体会。
给父母养老钱的儿女多如牛毛,这样的孝义绝非少见,可他却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发掘出这题材中的新意。《我给母亲发工资》文字的背后,不仅是他对母亲的一片孝子情谊,更是对写稿技巧的用心把握。
“题材来自哪儿?题材要应景。”“常见文稿类型有多少?分类要明确。”“ 文章要创新、巧妙布局。”……
从幼年直至今日,我仍贪恋书墨的清香和文字的沁脾。然而,摆脱不了世俗日复一日地为生活、工作、孩子忙碌、感叹。内心遥望铅字的殿堂,脚步却蹒跚行走。是什么阻挡了寻梦的征途?是什么凝固了笔尖的倾诉?我知道,是内心的畏惧,对文字自觉无法掌控的畏惧。
杨师兄的课倏然而过,我相信很多同学在课后的24小时,不,48小时内仍感触颇深地沉浸在对他的钦佩与羡慕中。我亦然。但是,我却惊奇地发现深埋梦想的心房里长出一株新芽,嫩绿的叶片上赫然一句话——努力吧,只要开始就不晚。感谢杨师兄此课赠与我心的这份厚重礼物,已然为我的圆梦装上飞翔的翅膀,为寻梦的道路点燃明灯。(马敏)
做个快乐自信的写手 文∕曹文学
我不是天才,没有写作的天分,这大概是所有人驻足文学殿堂外的最佳理由。说者义正词严,听者无可辩驳。而杨师兄则一语道破天机——如果说要成为大文豪大作家可能需要天分,但要说在报纸副刊或者杂志发表几篇文章,与天分实在没有太大关系。
是啊,我们不求做流芳千古的作家,只求做个快乐自信的写手。
杨师兄与我们共同分享的题目是《写作:改变命运,精彩人生》,对此我是深有感触的。我不敢与师兄列举的知名作家王恒绩、赵美萍等人比肩,但当年仅仅高中毕业(高自考大专在读)的我能找到一份文案策划类的工作,就是因为面试时一蹴而就的一篇故事,让主考官当场拍板录用。
后来去人事部办理入职手续,因为不符最低要求大专毕业被卡住。面试的主考官面带犹豫的在办公室里溜达了十几圈,又翻出我的故事仔细看了看,然后和人事部交涉:“毕业证嘛,早晚的事,让他先干着吧。”
自此,我拉开了我职场的序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改变了命运,但我的人生却是自此而精彩。
按说我应该对写作充满自信,但是高贵庄严的文学殿堂唬得初出茅庐的我裹足不前。很多时候,一些素材在我脑海里不断沸腾,致使我彻夜辗转难眠,却也不敢动笔。自卑怯懦的心理一直困扰着我,直到看到杨师兄的经验。
在杨师兄身上,我学到一种自信。他喜欢错落有致、长短句结合的文章就敢写散文,他发稿前换位编辑的身份琢磨修改稿件,他觉得能发,稿件就一定能发。这是一种何其的自信啊;
在杨师兄身上,我学到一种快乐。他以写稿为快乐,年逾不惑仍可从头学起,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倘若没有一种快乐的心境,岂非只剩下煎熬;
在杨师兄身上,我学到了一种勤奋。他将所有的分类整理出来,归纳总结,不断尝试,多想,多写,多改,多投,将勤奋当做了写稿的必修课;
在杨师兄身上,我学到了一种勇气。要敢写,小说、特稿都要敢写,只有敢写,才可能成功。
我从杨师兄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写作,从表面来看是对技巧的追求,但其实更应该注重心灵的磨练。杨师兄的分享如一缕阳光、一汪清泉注入我自卑、怯懦的心灵,惟愿我早日走出心魔的困扰,做一个快乐自信的写手。
听杨师兄讲课有感 文∕心清
自从听完杨师兄的经验课后,心中就涌动着写课后感想的冲动,似有千言万语要诸于纸上,但却迟迟没有动笔。也许是因为心中感慨越多,诸于弊端就越难吧。
熟知杨师兄早在今年春天陈老师来太原时,那时,陈老师就聊起过,说杨师兄是个不耻下问的人,作为一本杂志的主编,放下身份虚心投在陈老师名下,认真学习。这种态度,这种心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从那时起,油然而生了崇敬之情。
后来,陈老师说要请杨师兄来上课,传授他写作,投稿的经验。因为他最近发稿的势头实在是很强劲。
在他还没有给正式上课前,我就已经骚扰了他几次,想从他那里早点知道他的一些写稿、投稿的经验,对于我的每次骚扰他都不厌其烦,每次都会很耐心地回答我的一些问题。
尤其最近,我更是肆无忌惮地骚扰他,我写的一些短文他发给他后,他总是会在挣钱的百忙中,挤出时间给我做详细的点评。
在看过杨师兄那篇《甜甜葡萄润夏天》后,我突发奇想,写了篇关于棉花的。写好后,发给杨师兄,请他给点评。他指出了我文中的缺点,并建议我怎么改正,点得头头是道,评得我心服口服。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作业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感到了迷茫,觉得自己可能就是不是干文字的料,但听了杨师兄说的“千万别相信天赋”后,我重又觉得,努力和踏实才是最重要的,我应该坚持的。杨师兄也一再鼓励,说我一定能行的,会有发表的那一天。只要坚持,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
杨师兄的讲义,讲得又详细又很有条理,从写稿,投稿,到投稿的栏目,都列举得清晰,明了。
也正是因为看了杨师兄关于投稿以及投稿软件的介绍,我也萌发了投稿试水的想法,于是,我也买了投稿软件,并投出去一些老师点评完我又加以修改的作业。几天后,我的小稿也终于有了变成铅字的喜悦。
下一步,我会仿照杨师兄的经验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比如,他收集的那些优美、漂亮的词汇,他写得的那些随笔,是那么的华丽,而我绞尽脑汁也写不来,这就是因为他是按照老师说的平时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我却一味的懒,所以,我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像杨师兄那样,做一个听老师话、认真完成老师作业的好学生,我想,我的稿也会有爆发的那一天,“多写多发”,这是杨师兄所言。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最深的感受是听杨师兄讲课,收获颇丰。
去写,去坚持 文∕燕飞
新加入写作培训班时,我很有些热情,积极上课,认真完成作业,可是没坚持多久便开始有了几分倦怠,从盼着老师布置作业到完成不了作业,不想写作业。给自己的理由是没东西写,写不出来。杨师兄讲述的经历,开拓了我的视野,又重新点燃了我的热情。
看看杨师兄的写作内容:《走进春天》、《小燕子的春天》、《读夏天》、《甜甜葡萄润夏日》、《读秋天》、《金秋赏红叶》,光是四季的更替就能写出这些文章来;甚至父亲脚扭伤、给母亲生活费、夫妻之间的小玩笑、托朋友找工作这些人人生活中都经常发生的事,在杨师兄的生花妙笔下都可以写出新意,引起大家的共鸣。
可见没东西可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理由。
我的生活中见过许多人和事,不用艺术加工,光是三言两语简单的叙述就让人唏嘘不已,如果能认真地写下来,也一定会给人启示,发人深思。比如有离异的父亲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早晨守在前岳父的楼下,眼看儿子上了校车,在寒风中徒步追赶,只为搞清楚前妻把儿子转到哪所学校去了;
有小学四年级女生每个周末回到二百多平米、空无一人的豪宅,躺在沙发上,身边摆一堆零食,因害怕把电视声音开到最大,战战兢兢一直到天亮;
还有山洪冲向路面,一鲁莽的年轻人见大卡车趟水而过,自己也驱车紧随其后,谁知水中丧命,而怀揣准备买新车的数十万现金也随洪水而去,只留下年迈双亲和一对幼子……
他们中有的是我的学生,有的是学生家长,也有我的亲戚。听到看到这些事时,我也是感慨不已,可就是懒得动笔,或者说没时间写,等到有空闲且愿意写时却麻木了,写不出感情来,又放下,这样一来,越发写不出了。
阅读杨师兄的《忙碌的幸福》,真让我汗颜。“试想,不赶又不忙的人,每天就是平平淡淡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工作。本来每天可以创造一百元、一千元的利润,但你可能仅创造5元利润甚至零利润;本来可以每天写一篇文章,但你可能一周甚至一月也写不了一篇文章。”这话如警钟响在我耳边。
是啊,如果我能勤奋一点,有这么多可写的事情应该写出不少文章了,可是日子在我的“不忙不赶”中一天天过去,手中的笔在我整日的优哉游哉中越发秃钝了,写作水平在我的倦怠中停滞了。
写作如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么就不会在人们眼里有那么崇高神圣的地位了。杨师兄写作基础高出我许多倍,重拾文学梦时,尚且有过发稿不中的阶段,我又怎能期望一蹴而就呢?我的悟性可能差一些,但我相信只要我不停下脚步,就一定能达到阶段性的目标。
记得初学瑜伽时,我的动作僵硬笨拙,完全变了形,教练说:“我不要求你把动作做到位,只要你按我的提示来,每天坚持,总有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额头能碰到你的小腿……”
现在,我已能轻松完成所学的动作了,在写作上也会如此,只要肯去写,去坚持。
从师兄这里得到的启示 文∕解冰雪
11月4日,听了师兄的课后,一时间感慨颇多、压力增大。籍此,回思了一下自己一年多来拜师学艺的过程,再与师兄作了一下比较,得到了以下启示:
首先,要加大阅读量。投笔从事散文和特稿的写作,先是纠正了长期形成的僵硬的语言习惯,后又细心领悟了老师及同学的技巧和经验,再就是通读了老师推荐的书目。但直到如今,拿起笔来,常常还是觉得文思干枯,力不从心。
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的阅读量不够,平时积累的素材少,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自己还远未到达“巧妇”的境界。同样是自己,为什么写起“材料”来从来不怕,也不担心?因为自己先前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范文,用到什么,可以信手拈来。我想,写散文、特稿也是一样的。
其次,要注重分析研究。从师兄的讲稿来看,师兄不但基础好,而且他在从师之后,对各类文体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老师讲的散文内容拓展了,“开悟”了。
我曾经和老师、师兄交流过,说老师讲的散文,是叙事散文中的精品,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也是我最为喜欢和推崇的,以至于对报纸上有关“形散神聚”的、半分钟内看不到“亮点”的散文,往往一闪而过。
而师兄以发表为目的,不但将老师的散文范围拓展到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而且还对有关文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认真分析,总结出了各自不同的写作模式,这是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和认真学习的。
最后,要富有生活的激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需要激情,无论我们写什么,都必须以激情为前提,如果生活和工作中一点激情也没有,那就什么也写不出来。
我们从师兄的课中,不难看出,师兄是一个富有生活和工作激情的人,他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他都保持着一种热爱生活、积极工作、勇于拼争的情绪,所以,在他的笔下才有《我为母亲发工资》《手写春联寄乡情》《忙碌的幸福》《拥抱你,2012》《爱情的秘密》《神九飞天耀中华》等或温馨或激昂的文字。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好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心态,以为自己写稿生涯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
总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我们多读、多思、多学、多练就一定能实现写稿的突破。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文∕西民
11月4日晚8点到10点,杨师兄谈了自己在写作上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以及投稿上的一些技巧。课后,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睡。从他的曲折学习经历中,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八个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心态上的低调,是杨师兄“功成名就”的垫脚石。他宁愿放下面子,降低身份,反复思量后,拜同乡好友的徒弟为师。在经过一年的勤奋学习后,他写出的文章十有八九见之于报端,其投稿采用率之高,令我们这些初学者羡慕不已。
而跟他差不多情况的一个人,不肯降低姿态认晚辈当老师,到现在写作上还是没有一点长进,一篇文章也发不了。
俗话说:“骡马大了最值钱,面子大了不值钱”。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与其自己闭门造车,不如放下所谓的面子,选择一位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好老师来指点迷津。
想当年,面对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刘备放下一国之君的脸面,亲自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后经诸葛亮精心治理,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蜀国。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蜀国早让魏国吞并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为有“惑”,大家从山南海北走到一起,让老师解惑。在学习态度上,一定要虚心,要低调,不懂的地方,可以先在群里请教师姐师兄,如果解决不了,再去问老师。
思想上的高调,行动上的高调,是杨师兄成功的必然。
在思想上,杨师兄始终鼓励自己,心里始终有一个“我要写作”的强烈愿望。并且他把自己的写作经验细心总结后,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大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行动上,杨师兄更是惜时如金,每天早上五点就闻鸡起舞,笔耕不辍。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所以我们只有像师兄一样多读,读写,多看,多动脑子,注重打好牢固的写作基础。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听杨师兄授课有感 文∕小如
11月4日,杨师兄的课说来是一场及时雨,不仅浇灌了我愚钝的思维,也扑灭了我不思进取的谎言,激励我从安逸的婚假中抽身出来,反省昔日,反思未来。
参加培训班已有三个月,时间在白与黑中迅速地转换,从呆滞的眼神中飘过,从纷繁的淘宝商品中流过,从煽情的青春偶像剧中闪过,到了空空的手里,它不屑地瞟我一眼,消失不见了。
比比方知不足,杨师兄五点半便起床读书写作,将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那时的我,心虽跑远,身还赖在床上,纵使起了床,心也不会跑到书本上,实为惭愧,相应的报答是坐在电脑前,许久敲不出一个字,看着群里很多同学都小有成就,我焦躁的心里布满了惭愧的霉球,日渐腐朽。
继续看着贴出的一篇篇美文,我羡慕至极,那些精彩绝伦的话语,铿锵激昂的段落,诗意浓郁的篇章,像在展示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美好画卷。殊不知,那一字一句中都蕴含了曾经的苦涩与艰辛,充满了生活的真谛与历练的痕迹。
师兄说他是个“劳八字”的人,注定又赶又忙,正因为这样的习惯和执着的信念,成就了他那段无悔的回忆,当辉煌捧在手心,那些辛苦与坎坷也变成了美好的礼物。想想,我的回忆是什么呢?我何时也能飞上文学的枝头,迎风微笑?
空想是无用的,勤耕不辍方是正道,那些通过写作改变命运,获得成功的人无不坚持不懈地耕耘在文学的田地上,成就辉煌人生。羡慕嫉妒恨也是无用的,别人再大的成就也是闪耀在别人的头顶,存在别人的思想中,总在找借口,编理由,不仅毫无裨益,也会让心灵迷失方向。
如同杨师兄,我们所要做的是忘记曾经的骄傲,带着一份真诚谦虚的心,向着坚定美好的理想,踏着踏实勤快的步伐,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非常感谢杨师兄这次授课,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收获,比如题材比文笔重要,应景式写作,做自己的编辑,写作标准模式,投稿技巧等等,这些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东西,如今不劳而获,我感动的小血流汇集到感恩的大动脉里,沸腾了全身。当然,若不好好体会,吸收其中的精华,勤耕苦练,善于发现与总结,一切都是枉然。
学习杨师兄的写作之道,更感受一种精神,体会一种品质。
第五期写作班作业选:听杨师兄授课二 第五期写作班作业选:听杨师兄授课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