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杭州,某日,几个文学爱好者聚在一起,刘飞开车,一众人想去西塘古镇。该镇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的浙江省嘉善县,距离杭州110公里,预计开车两小时。用GPS设定好目的地后,我们一行就出发了。
从资料中看,古镇西塘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古镇区9条河道纵横交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在其中有27座古桥将市镇连通。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我们对古镇西塘之行充满憧憬,计划着到了目的地后,租一条船,在船上喝个天翻地覆,体会一把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感觉:“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然而,待我们沿着GPS的导航行进了半个小时后,它突然不吭气了。我们继续直行,又走了大约20分钟,它老人家终于开口:“前方100米,掉头行驶!”过了100米,我们定睛一看,这是高速公路,怎么掉头啊?
就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它又开口了:“前方50米,掉头行驶!”之后,它不停地叫我们掉头行驶。我们面面相觑,用我们武汉话说,叫信了它的邪!先干什么去了?走错了,又要我们掉头!
正好这时高速公路上出现了一个分岔口,上面有大大的“塘栖”(栖塘)二字。莫非到了?不会这么快吧?在高速公路上无法犹豫,我们只好顺势而下,到了收费站,问制服妹妹:“请问,这里有个古镇吗?”
对方肯定地回答:“有啊有啊,你们笔直往前走,过四个红绿灯,往左直行,看见广济桥,就到古镇了。”说得这么详细,我们自然很快就找到了。
下车,果然看见了一座古香古色的老桥。其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据说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
其弧度很高,远远望去,桥顶犹在半空之中。行人拾级而上,如同爬山。
资料显示:这座桥名叫广济桥,其始建年代不祥,已无从考证,据说桥始建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当时只是一座小桥,不久即毁损坍塌。
到明代弘治二年,一个姓陈的僧人为了修桥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重建完成,比原桥宏伟得多。
至于塘栖镇,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所以叫“塘栖”,小镇初现雏形。
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重新构筑使镇区两岸再次连成一片,然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历史记载,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曾经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后来,渐渐被景德镇、扬州镇、汉口镇超越,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百余年后,我缓步上桥,很快发现桥两边的桥身上,长满了一种不知名的小花。这种紫红色的小花一丛一丛地生长着,样子小巧、奇特,以前从所未见。我便掏出相机,拍下了一组花的照片(见下)。
过桥后,发现塘栖古镇正在重新规划、重建中,已经开发的部分很少,到处破旧的老房和废墟。沿着广济桥正对的主街,走了大约一百米,就到头了。我们不得不折回来,再左右各走了几百米。
我最终明白了,便笑着对大家说:“这是塘栖,可不是我们要去的西塘。不过歪打歪着,也算是和这座曾经的‘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古镇有缘,我们就随遇而安吧。”
于是,我们在运河边找了一家特色酒店,“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包房之中,不知夜色之降临。”
文图:陈清贫,联系QQ:14628839

——这座古老的石桥,弧度有点大,拾阶而上,犹如爬山。

——桥是古老的,桥下的石狮子,应该是新加的。


——我在广济桥旁留影。这座古老的石桥,两边长满了不知道的野花。








——从广济桥上下来,正对着这条刚刚开放的古街,只有100米就被堵住了。

——广济桥左边,沿着运河的一条街道。我们一行,就在这条街上喝了一箱啤酒。

——这种花我也不认识,开得非常旺盛。




——我很喜欢这样的树叶,通透、明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