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0日上午,在三个编辑部全体编辑都出席的《知音》杂志编后会上,知音传媒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副总编雷一大,对2007年第13期通过终审的稿件进行讲评后,就当前在名人明星报道,和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
他强调作者和编辑要立体采访,多方求证,进一步在题材的厚重性、稿件的真实性上狠下功夫。
雷总首先强调要在名人明星题材上有突破。他说,《知音》早期在宣传名人明星自强不息的成名之路和健康的亲情、爱情、友情故事方面,有许多范例。
这两年,有些作者走捷径,不深入采访,靠从网上拼凑成稿;有些作者综合别人的稿件,加上自己想象的情节细节;有的据说甚至在外地炮制,再到北京找“托”给刊物发稿,这样的稿件虽然大量在执行主编、副总编、总编和法务各个审稿、核稿环节发现被撤稿,但也难免挂一漏万,读者和当事人对此深恶痛绝。
他提出从三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采编名人明星稿,必须经过名人明星本人、或经纪人和有行为能力的家人同意,要有他们的授权,人家不同意就不要做,作者不要糊弄名人,也不要糊弄编辑,责任编辑也不要层层糊弄,往上送审连自己都怀疑的稿件。
二是作者一定要深入采访当事人和相关的人,编辑应该问清稿件的来历,作者有没有采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找谁采访,是不是多方面采访,要亲自加以证实。三是提倡名人自己写自己。
《知音》早期曾约请吴冠中、方青卓、池莉等写他们自己,约请曹禺的女儿写曹禺,廖承志的儿子写廖承志,高占祥的儿媳写高占祥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稿件具有亲历性,真实可信。
有的作者、编辑总担心被名人拒绝而不敢去采访组稿,其实,名人也是人,只要你诚心,只有你过细研究名人,认真搞好沟通,帮助确定好名人本人和读者都能接受的选题,他们是会接受采访甚至亲自撰写的。
作者、编辑都要学会与名人打交道,锤炼做一个好编辑所应具备的智慧、勇气和艰苦努力的基本素质。过去我们可以做到,现在也完全可以做到。
雷总强调的第二个问题是要最大限度地保证稿件的真实性。他分析了当前在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他说,去年《知音》就有不少在终审后到终校前被法务复查撤下的假稿,这虽然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但在运转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成本浪费,必须进一步堵住漏洞,防患于未然。
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树立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观念。编辑、执行主编对接触到的每一篇稿件都要先问“这篇稿件是不是真实的”,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有最起码的“条件反射”。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思想问题解决了,杜绝假稿并不复杂。新闻要讲五个W,有些稿件新闻要素中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看了使人恍恍惚惚。只要讲认真查一查,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要形成这样一种风气,经常让假稿漏网的责任编辑,应感到汗颜和悲哀。
二是对作者要相信但不要轻信。
应当承认,大多数作者是讲职业道德的,但确有少数作有意造假。编辑要作者提供有关信息,这是制度,是份内工作,不是对其相信不相信的问题,因而编辑也不要难为情。编辑不能只听作者怎么说,还得自己亲自去核实,而且是多方核实。
今后,我们内部是否可以考虑对作者采取“分星制”,最好的五星,次之为四星,一般为三星,多次造假的不能入星。编辑、编务、法务都反映,辽宁作者刘佳就不错,采访作风非常严谨,在《知音》发稿很多,但从未发现真实性有什么问题。
三是要立体采访,多方求证。作者要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而且是多方当事人,不能采访一方,不采访另一方,采访了肯定的一方,不采访对立面的一方。没有经过立体采访的一边倒的稿件,不厚实不说,还可能引起投诉、扯皮。
建议所有的编辑都要学习央视的《新闻调查》采访作风。这个栏目的新闻事件总是从多方面采访,多方面印证的,肯定的、否定的意见都有,最后由人们来判断谁是谁非。现在有的作者在火车上、酒桌上听说一个故事、一个案子就敷衍出一个长篇特稿,文章中大量灌水,这怎么不失实呢!
四是要反映生活的原生状态。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有的作者、编辑由于不深入生活,不了解生活,在他写作和处理稿件中将生活概念化了,制造了许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细节、语言。虽然可能稿件中的主要事实并不失实,但它却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作者、编者应该发掘生活中最真实、最本真的原生态的材料,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保证稿件质量。
雷总还就如何保证稿件的独家性、防止重复题材提出了要求。
(原载《知音传媒》2007年第1期,作者尹山)

——撑着伞往前走的,就是我们尊敬的沈老师。


——到办公室,打开窗户往楼下看。


——雨停了,树木、草丛一片葱绿。


——知音传媒集团大院内,绿色小区。




——大院内,随处可见的花卉、树木。(陈清贫摄影)











——微距摄影,作者:陈清贫。




——沈老师在看报纸。

——打电话的是我们的后勤主任黄海宇,回头看镜头的是葛颂兄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