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清贫
陈清贫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896
  • 关注人气:12,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天教会你写特稿赚钱(十一天)

(2006-03-15 02:04:22)
分类: 陈清贫教战系列
 

  第十一日训练:一篇特稿的实战点评

 

  不知不觉,拉拉杂杂地传完《第十日训练:一篇特稿的布局谋篇Ⅴ》,已经到2006年3月13日的傍晚了。(唉,我怎么不知不觉又用了“不知不觉”啊),把内容上传到网站后,一时不知道该干什么,就顺手拿起了周国平的一本新书《周国平作品精选》,一翻,就翻到第101页,“自我二重奏 (一) 有与无”:

 

http://chenqingpin.tougao.com/tuku/admin/upfiles/20064810497.gif

 

  日子川流不息。我起床,写作,吃饭,散步,睡觉。在日常的起居中,我不怀疑有一个我存在着。这个我有名有姓,有过去的生活经历,现在的生活圈子。我忆起一些往事,知道那是我的往事。我怀着一些期待,相信那是我的期待。尽管我对我的出生毫无印象,对我的死亡无法预知,但我明白这个我在时间上有始有终,轮廓是清楚的。

 

  然而,有时候,日常生活的外壳仿佛突然破裂了,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我的存在失去了参照系,恍兮惚兮,不知身在何处,我是谁,世上究竟有没有一个我。

 

  庄周梦蝶,醒来自问:“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问成为千古迷惑。问题在于,你如何知道你现在不是在做梦?你又如何知道你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而短促的梦?也许,流逝着的世间万物,一切世代,一切个人,都只是造物主的梦中景象?

 

  我的存在不是一个自明的事实,而是需要加以证明的,于是有笛卡儿的命题:“我思故我在。”

 

  但我听见佛教导说: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只是随缘而起的幻像。

 

  正当我为我存在与否苦思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听筒里叫着我的名字,我不假思索地应道:

 

  “是我。”

 

http://chenqingpin.tougao.com/tuku/admin/upfiles/200648104228.gif

 

  是啊,是我!我感觉自己正舒适地斜躺在书房里的那一个长沙发上,抬头看去,我能清晰地看见面前壁墙般的碟架,有数以千计的碟片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上面……我的视力一直不错,稍微大一点的片名此刻正一一印入眼帘:“星河战队”、“纸月亮”、“罗马假日”、“时光倒流七十年”、“情书”、“未来战士”……我还清晰地记得每一部片的剧情,记得里面主要的悲欢离合,记得自己第一次观影它们时的激动、怅惘、伤感、流泪……

 

  是啊,这正是我!一个刚写完一篇自以为是的教战文章,正思绪飞驰的我!一个神游“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地茫茫皆不见”的我!不过,那真的就是我吗?我又分明感觉有另一个我正暗暗躲在一边冷眼旁观:瞧那家伙!自我折腾得睡不着觉了,正期期艾艾地躺在沙发上发呆,无所适从呢……(靠!这不是精神分裂吗?!)

 

  哈哈,话扯远了,书归正题。

 

  “一篇特稿的布局谋篇”,一口气写了五节,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三万多字的篇幅。很多读者断断续续地读到现在,也许当时似有所得,一转眼又茫然无绪了。虽然反复看了不少,实际操作起来却仍有很多不太明了的地方。

 

  因此,清贫现在特意就一篇完整的实发稿,从引言(题记)、大标题、导语、小标题、正文和结尾,一一具体点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尽快得到一个实际意义上的提高。另外,所谓“举贤不避亲”,就选用清贫自己的一篇旧作吧。因为,其采、写、编、校,全过程均在本人一手掌握之中,资料详实,点评起来有根有据,也得心应手许多。

 

  这一篇特稿就是《特约演员,你那贾宝玉式的殇情岁月》,原载《知音》,是清贫早期的作品。现全程点评如下:

 

http://chenqingpin.tougao.com/tuku/admin/upfiles/20064810497.gif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其骨,一坯净土掩风流。

 

  ——节选自《红楼梦》“葬花词”

 

  ——题记(引言)点评:本文主人公马广儒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唯美,自恋,至情至性,一生沉溺《红楼梦》之情结中不能自拔,每每以“贾宝玉”自比。其英年早逝的人生如流星般短暂,曾令多少熟识他和不熟识他的人扼手叹息、悲鸣不已!对于他的性格,一个叫“ruis”的朋友曾专门和清贫进行了讨论,认为马广儒其实是“现世中的林黛玉”。虽然他一生以宝玉自比,但其性格深处更多的却是黛玉的影子,因此,说他是男性的林黛玉可能更恰当一些。

 

  从马广儒短暂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明显有着林黛玉的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同时缺乏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在现实生活的羁绊中最终走向厌世、弃俗。林黛玉的忧郁个性体现在她的葬花情结,而马广儒的忧郁则沉积在一个个的酒瓶之中。花葬尘土而归尘土,酒浇哀愁却难灭哀愁,浇灭的却是一个原本还有希望的生命。

 

  马广儒在表演艺术上天生异禀,但却是现实生活中的懦夫,他对自身的命运缺乏理性的思考而更多的是感情用事。他未能在生活中找到可以让他灵魂得以栖息的地方,以至其现实与理想之间崩裂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也是他整个悲剧人生的关键缘起。

 

  马广儒的悲剧应该说是性格悲剧,而他成长环境对这种最终将其引向毁灭的性格的形成,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马广儒犹如顾城诗中那个“被妈妈宠坏了的孩子”,他天性烂漫、爱幻想,却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且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也是他最终无法适应社会,逃避现实,成为“酒做的骨肉”而蒸发人间的悲剧隐患所在。

 

  因此,在选择“引言(题记)”时,清贫特意选择了黛玉的《葬花词》。文如水月镜花,有而非真,其缥缈的语言、怅惘的格调,很好地烘托了本文凄美、哀伤的整体风格,深化了转瞬即逝、变化无常的人生主题。通篇引言(题记)、大小标题、导语、正文遥相呼应,声气相通,联袂形成了笼罩全篇的痛惜、悲凉、空幻的气氛。

http://chenqingpin.tougao.com/tuku/admin/upfiles/20064810497.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