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最近,深圳楼市出现一种新现象:因部分开发商调低楼盘售价,导致先期购房的部分业主的房屋资产出现了“缩水”,这些业主纷纷提出了退房、减免物业费等要求,希望得到补偿。有的业主甚至采取了一些干扰售楼处现场秩序、赴政府相关部门上访的方式表达诉求。在深圳市房地产业协会召开的研讨会上,深圳市国土部门官员表示,对以商品房市场价格变化为由,要求变更合同约定价格或解除合同的,一般不予支持。
但凡买了房子的消费者,都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够迅速升值,而尚未买房者,则希望房价降了再降。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不能说人人都有,但非常普遍。这种常见的心理焦虑,也可视为消费者参与购买商品房游戏之中的一种差价博弈。毫无疑问,在深圳发生的部分业主以资产“缩水”为由欲退房的风波,就是差价博弈的一次典型失败。
资本市场有一个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就是“后果自负”,契约订立即生效,在购买房屋之后再提出其他额外要求,特别是房屋保值的要求,显然是非理性的,但于现实层面而言,这部分业主的冲动之举,虽然不值得效仿,却也是可以理解的。
买房是个人或家庭的一次重大投资,没有人希望自己购买的房子资产“缩水”,但同时所有人也必须意识到,在当下泡沫四溢的楼市中,特别是在当下有关楼市的种种政策利空不断之时,购买商品房是不是个最佳时机,就大大值得商榷。而从各地不断反馈的信息看,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的确出现了商品房打折促销的迹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非特别急需,持币观望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购房游戏中的差价博弈是冷酷的,并非人人都是胜利者,这本是常情。正因为如此,深圳一些业主提出的退房等要求,显然是非分的,也是不符合契约精神的,因而必然遭到开发商的拒绝,也难以获得政府层面的支持,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
但深圳退房风波的确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在银行银根紧缩、房贷政策从紧的大环境下,再期望通过商品房投资或投机牟取暴利,显然是不明智的,商品房带给中国众多投资者的“黄金时代”已经不可逆地逝去,即将到来的或是“白银时代”或是“青铜时代”,投资商品房虽然还有利润空间,但投资的风险却在不断增大。这一点,商品房的投资者必须做好与炒股者同样的心理准备。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是所有进入股票市场者必读的一句话。现在,中国楼市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种风险对于购房居住者而言,影响并不太大,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则很可能意味着净资产的流失。正是从投资蕴含着巨大风险的角度看,深圳退房风波给予我们的警示就是:楼市有风险,购房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