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毅
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中国国情研究会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近日发布《2006中国生活报告》。报告将年收入超过11万元的人士圈定为高收入群体,针对他们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人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其中22%的人未来一年内还打算买房。(《北京晨报》7月4日报道)
冠着“中国生活报告”的名义,却在拿收入超过11万元的群体(高收入群体)来说事,如此一个“国情”,多少令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高收入群体是依据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是否科学?是否会遭遇到与当初制订中产阶层标准时一样的质疑?这些问题或许依然会有许多人问,但对于年收入远远达不到这一数字的大众来说,这样的标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毫无意义的。
即使是依据这个单方制订的高收入标准,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社会上最为广泛的人群大抵都是与高收入群体无关的。至于“高收入人群”拥有几套房子,是否还有继续投资房产的愿望,是否投资房产还有风险,那也与咱们老百姓扯不上什么关系。正因为如此,这份报告对高收入群体提出的建议“从当前的市场来看,房地产依然是回报较高、风险较低的行业,从而刺激高端群体的投资行为”同样与咱们没有任何关联。
所以,奉劝那些煞费苦心写出这样一份报告的专家或学者们,谢谢你们对高端人群的关注,但为什么你们一直在关注高端人群的一举一动,并为此下了这么大的工夫?有如此的精力,有如此的投入,为何不用在那些目前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的人群上?联想到此前曾有学者表示,经济学家不需要为百姓代言的谬论,或许公众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当然“高收入人群”是令人羡慕不已的,但于我等而言,如此一个标准显然还是可望不可及的,我有房,但目前还是房奴,我有不错的收入,但与高收入群体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顶多顶多也就跟中产阶层的下沿沾点边。所以,指望通过这样一份写满高端色彩的报告唤起大众对房产的热情与积极性,那就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味。
应该看到的是,经过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打压,现在的房市刚刚有了些下降的趋势,各级机关政府应该为自己的子民高兴还来不及呢。在如是的一个时刻,偏偏出台这样一个对高端人群投资房市充满赞叹的报告,不能不让人们怀疑这份报告的真实用心。
制订这样一份报告的所谓专家们,应该摸着自己的良心,看看炒房究竟给房市带来了怎样的危害,给中低收入者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如果真的在这份报告里隐藏了更深的目的,那么未免有些太不厚道了。
|